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正在全球繼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調整和變革期,全球經濟增速快速下滑,能源資源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失業率普遍上升。針對這一嚴峻形勢,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今天開幕的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指出,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創新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
路甬祥認為,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之所以得出這一重要結論,主要基于以下三點判斷:
第一,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后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現在這次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度依靠金融投機,過度依靠超前消費,過度依賴監管缺失的虛擬操作,金融與經濟泡沫破裂。因此,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創新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這將強烈地激勵和加快科技創新突破與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第二,縱觀全球現代化發展的未來圖景,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數十億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歷史進程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現和尖銳,按照傳統的大量耗費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沿襲少數國家以攫取世界資源為手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人類生存發展的新需求強烈呼喚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第三,從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態勢看,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重大科學發現基本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的沉寂”已達60余年,而技術革命的周期也日漸縮短,同時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在矛盾凸現,在物質能量的調控與轉換、量子信息調控與傳輸、生命基因的遺傳變異進化與人工合成、腦與認知、地球系統的演化等科學領域,在能源、資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人口健康等關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顯現。
路甬祥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對科技創新提出新的戰略要求。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對我國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面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著力解決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構建支撐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本報北京1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