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席卷全球金融海嘯,我們如何應對?面對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我們如何作為?面對結構調整經濟格局,我們如何行動?面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我們如何謀劃?
廣東的答案是:聚焦基層,聚焦企業,聚焦自主創新、聚焦市場一線,聚焦科學發展。
廣東的做法是:實施廣東省、科技部、教育部產學研合作計劃,從全國近百所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選出157名青年教師學者,作為科技特派員派到企業科技研發第一線。此舉,為提高企業抗擊金融海嘯的能力,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為提高產業結構調整速度,為提高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核心競爭力,都將產生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回首改革開放30年,廣東的歷史如同一卷精彩紛呈的畫卷。而近年來在科技戰線上最引人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廣東省與科技部、教育部的產學研合作計劃。自2006年開始實施以來,全國有181所高校、3000多位專家、廣東7000多家企業參與聯合實施了7300多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實現總產值5200億元,新增利稅850多億元。完善了廣東區域創新體系,促進了產業的優化升級,提升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抗擊金融海嘯的能力,為廣東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創新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2007年開展試點的基礎上,于2008年6月全面啟動“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是廣東省科技部教育部產學研合作的深化和升級。計劃每年從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選派100名中青年教師學者到廣東科技型企業駐點一年,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立足產業發展前沿、服務企業發展需求,深入扎實地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沒有料到,由于企業和高校高漲的積極性,第一次選派人數就大大超過原計劃,這也反映了此舉順應企業創新之心、順應改革深化之意、順應高校發展趨勢、順應人才成長規律。
廣東企業特派員行動計劃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產學研合作效率不高等問題,使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量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走進工廠車間,轉化成產品、生產線和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使廣大企業找到了創新資源雄厚的“婆家”。
我們希望全國科技系統學習和借鑒廣東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動員一切科技力量、整合一切科技資源,鼓勵科技工作者走向主戰場、走向基層企業,依靠知識和科技創新抗擊金融海嘯,依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實踐科學發展觀,在應對經濟危機中創造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