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幾個月前,我們還覺得金融危機是大洋彼岸的事情,那就像一部劇情夸張的好萊塢大片,或一部文本精當的外文小說,都是別人的生活。現在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金融危機,人人有份。這不,廣州不少白領紛紛省吃儉用,甚至擱置了假期旅行計劃,轉而參加了各種學習班,有白領笑言:“穿好衣服囤好糧,萬一被裁也不忙”(《南方都市報》昨日)。
說起來,他們的未雨綢繆,跟那些遷徙數千公里、提前返鄉為下一步的打工計劃作準備的農民工們相比,本質都是一樣的,不過是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下,追求自己的“過冬”方式——小人物式的安身立命。
當然,就像老祖宗總是熱愛念叨“風起于青萍之末”,他們也有一些“大義名分”的考量:選擇自我增值,除了提高本職的工作質量,還能再學別的技能,“如果學得好,說不定以后還有機會轉個行業。”不過,這種無根浮萍式的想法,也不免引來質疑:他們報的語言班、考證班甚至EMBA班學費不菲,最貴的將近十萬,這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可想而知,上述這兩個PK的角色登場,一臺關于人生設計和職業心態的辯駁好戲哪里少得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經濟負面消息,任何一個個體在這種嚴峻形勢面前都難免彷徨。林子大了,死雞當然不會少。但這也許更是一個時機,讓你刷新自己對于機遇的定義。俗語說:一雞死一雞鳴。前一段的《華爾街日報》有條新聞就說了,華爾街很多金融類的職員都失業了,但是律師卻忙得不得了,忙著打破產官司。如果放在人生規劃、職業意識上,則意味著辭舊迎新,再戰江湖。
毫無疑問,如果盲目信奉“有危險后面就有機會”,以為“危機”的語法結構就是簡單的“危險加機會”。那么企圖順勢去撿便宜,反倒因為付出的成本過高,而很可能撿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過從這些白領的做法來看,他們已經作好了腳踏實地的打算。
我并不想把這些白領的作為標榜拔高到是“為了得到自立與自在的內驅力”。作為一個同樣在為生活蠅營狗茍的凡人,當然無力扮演一個成功學大師的角色,努力炮制一煲加了大量廉價勵志調料的“心靈雞湯”。我只是想用它來說明,我們肯定都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也許只是一只心急火燎的驚弓之鳥。不過,誰知道你心里可能埋伏著怎樣美妙的音樂呢?你當然在寒冬中裹緊外衣守望現在的前程,但這也是一拳一腳開創自己生活的譜新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