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裝備制造》雜志
精益研發是先進和復雜產品研發管理和技術支撐的有效體系。
精益研發利用信息化平臺,將策劃、工具、知識、質量緊緊貫穿在研發過程管理的主線中,其最大的價值在于——企業基于精益的研發理念與方法,通過信息技術的實施可自動搭建支撐產品創新的信息化研發體系,有效地推動企業研發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在創造價值的研發創新過程中消除浪費。
從國家“十五”計劃開始到現在,中國信息化戰略的實施了大約12年的時間,為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特別是CAD、PDM/PLM、PM(項目管理)等的應用對信息化建設貢獻卓越。但是,這些工具是以提升效率為主的,不能對其提升創新能力寄予太高的期望。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工具與平臺,譬如CAE、CAI、研發過程管控平臺等,但這些方面的建設和應用,目前只是起步階段,尚未全面展開。而除了工具之外,中國企業還亟需通過引入科學的研發理念與研發方法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精益研發則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策略。
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體系建設和過程管控
12年的信息化建設,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方法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是因為支撐創新的工具和平臺并未得到全面應用,但更重要的是基于信息化的創新體系和過程能力并沒有形成。我認為,通過信息化建設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完整的體系建設,二是過程管控與執行。這兩點是新一代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抓手。
首先,從建設范圍來講,單純依靠信息化工具是不足以達到企業創新目標的。信息化工具只是四肢和大腦的延伸,是實現創新的手段,人和組織才是創新的主體。社會技術學中,人、流程、技術形成鐵三角,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項革新與進步需要另外兩者的呼應與配合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正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一樣,生產關系遲早會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必需適時變革。這里以CAE仿真工具為例做解釋:CAE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創新工具。中國企業采用的CAE軟件與國外企業并無差別,使用人員也相似,而且國外企業的許多仿真工程師都來自中國。但是兩方的使用效果天壤之別。別人可以實現“仿真驅動研發”,中國很多企業則是“仿真錦上添花”;別人可以把仿真結果作為替代試驗的依據,但我們用仿真軟件計算出來的結果千人千樣,波動很大,難以成為設計參考依據。這種差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企業缺乏一個完整的仿真體系。沒一個科學的仿真體系,將很難實現“仿真驅動研發”戰略,甚至將工具真正使用起來都不可能。這個仿真體系,就是由仿真相關的人才與組織建設、仿真標準與規范建設、仿真技術與工具建設構成的完整體系。體系要求,在進行仿真裝備(工具軟件、計算硬件、仿真平臺)建設的同時,必須建立專職的仿真組織,進行人才發展與建設,做好激勵與考核體系,建立仿真規范和仿真標準。CAE這樣的工具軟件尚且如此,管理軟件和研發平臺軟件更是要體系建設先行。不準備做任何組織與規范的變革,把變革和創新的希望寄托于信息化工具的單純引入是不現實的。
社會技術學模型
其次,從建設重點來講,過程能力是進步與創新的要點。過程能力的建設可以形成創新路線的規劃與設計能力,并保證創新的路線和目標得以貫徹和落實。在過去的研發信息化建設中,PM管理研發起點,PDM管理研發終點,CAX工具軟件被零散使用,支撐過程能力的信息化建設一直是個空白或軟肋,所以信息化不能達到創新能力提升的預期在情理之中。
過程能力包括過程管理能力和過程執行能力兩個方面。過程管理能力需要做到對有價值活動的識別、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以及產品研發之前所進行的科學的項目活動策劃過程管理。而過程執行能力則包括在過程執行過程中,如何保證正確選擇和準確使用工具、如何利用知識來支撐研發活動、如何利用質量方法來對過程質量進行控制等。只有建立起強大的過程管理和執行能力,企業研發的創新及高效率才會成為可能。因此,新一代的研發信息化建設必須著眼于過程能力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