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報告要求,到2020年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自主創新一般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價值的過程。那么,我國自主創新現狀如何呢?
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達4000萬人。其中工程、農業、衛生、科研、教育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198萬人,科技活動人員381.5萬人,研究開發人員136.5萬人,均居世界前列。但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工業(制造業)專業人才嚴重失衡和不足,工業人才所占比重只有10%。很明顯,我國工業方面的自主創新人才數量不足。
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自主創新,就得以企業作為主體,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其出發點是好的,畢竟目前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優于企業,但研究機構和企業還尚未找到這個利益契合點,產學研結合體系尚待健全,這從以下七個方面可以看出:
一是各方的積極性都不太高。一些企業為了搶占市場,通過進口設備、零部件及合資等形式紛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主觀上就不重視自主研發。高校則在產業化的大旗下紛紛創辦實體,教授們以學養學地忙于找課題跑項目跑經費。由于多以項目合作、臨時合作為牽引,而不是要素合作、長期合作,結果是,高校完成了科研計劃,企業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高校是如此,研究院所會不會好一些呢?實際情形是,很多研究所已轉制為公司,自負盈虧忙于解決生存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原來的研發生產體系雖然相對封閉但比較完整,現在的研發生產體系各方面卻變得孤立了。
二是實際創新過程中并沒有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有的科研成果就是為了出論文、做鑒定、評職稱,并非是市場真正所需。
三是一些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也未能實質性的產業化。我國每年有3萬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及5萬~6萬項專利,目前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于40%,專利技術應用率也只有12%。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70%~80%,世界經濟500強企業中的高科技公司更高達90%以上。在我國已產業化的科技成果中,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再創新成果多,而原始創新的少。專利方面,也多是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有重大意義的原始性專利少。
四是企業與企業間的協作少。由于共性技術、基礎技術、關鍵技術的資金投入很大,所以研究時間很長、成果轉化很慢、失敗風險很大,單個企業很難獨自完成。因此,企業必須聯合起來共同研究,如建技術聯盟、技術公共平臺、專利池等。
五是產學研體系建設依然存在體制障礙。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習慣于在行業之內、體制之內搞協作,對行業之外的了解少,因此跨行業的產學研聯盟少。
六是國家投入方式有待改進。從國家層面來看,以前科技投入有限,又分散到各部門,攤到各具體項目上就成了“下毛毛雨”、“撒胡椒面”,資金嚴重不足。比這更嚴重的則是,有限的人力物力被分散使用,造成重復研究、重復建設以及重復購買科研設備,科研水平卻并未得到實質性提高。
七是成果激勵機制尚待細化?,F代科技特別是重大成果需要研究團體的高度協作,因此團體中的個人激勵該如何量化、采用什么樣的標準量化、發明中的公共技術和專利技術如何界定等,都是亟待明確的問題。
目前,自主創新的研究與開發(R&D)投入偏低,自主知識產權缺失。2006年,中國用于R&D的經費只占GDP的1.41%,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大中型企業僅為0.71%。
知識產權方面,有資料顯示,我國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其中50%完全靠貼別人的品牌),99.97%的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在集中體現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出口方面,外資企業占79.9%,其中外商獨資企業的出口超過60%,而中國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不到10%。在技術來源方面,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4%,而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缺失,將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
創新型國家主要體現在國家發展不是通過要素驅動,而是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和協調發展。其共同特點是:科技進步貢獻率約在70%以上,R&D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不超過20%(美國和日本不超過2%),在美國、日本、歐盟這三個國家和地區所取得的專利授權要超過90%。
既然自主創新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那么依靠強力部門來驅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日本、韓國的經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國家意志的產物。趕超型經濟要冒比較大的風險,要比依附型經濟付出更大的代價,但這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足的必由之路。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自主創新早已超越技術層面和經濟層面,延伸至政治層面和國家層面。
組建大工業部,關鍵之一是抓住工業生產的全流程,實質在于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體系建設。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打造先進工業和先進科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