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負載真空機械手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這款機器最大負載達到15公斤,負載能力全球領先。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攝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展覽會上,一批規格用途各異的工業機器人以及與機床繼承應用的案例,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的目光。
上海三一精機的剎車盤柔性生產線、武漢機床的數控萬能工具磨、大連機床的機器人加工單元……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新軍突起,充分展示了工業機器人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空間。
過去3年來,我國機器人市場發展迅猛,年均增長超過40%,增長率居全球首位。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場,機器人在國內的產業化發展契機已經逐步成熟。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中國機械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工業機器人在各行業應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其有助于緩解人口紅利衰減問題,在危險、簡單重復的領域取代人工,保證產品生產的精準性,提高勞動力生產效率。
與此同時,數字化、智能化是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機器人作為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主要代表,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盡管發展前景樂觀,但由于起步相對較晚,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慢、國產機器人核心技術薄弱,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現象比較突出。從市場份額看,我國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和附加值較低,國際品牌產品占我國國內市場份額85%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機器人擁有量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國和德國的三分之一。從機器人的密度來看,2012年,我國萬人保有量21臺,僅占全球前十大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指出,中國制造業在向高端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借力智能制造。大力發展國產工業機器人,有利于推動“中國制造”更好地走向“中國創造”。(記者林火燦 實習生何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