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歡迎你,機器人伙計!
2011年2月,超級計算機“沃森(WATSON)”在全美聞名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該節目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兩位人類冠軍。
沃森可謂“身世顯赫”。其前輩“深藍”曾于1997年擊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開創了計算機擊敗人類的先河。沃森自身則是IBM團隊20多名研究人員歷時4年的結晶,它由10臺IBM服務器組成,體積為10個冰箱大小。沃森獲勝后專家曾預計,未來機器人將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人機合作關系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自那時以來沃森變得更加聰明,目前其體積也只有手提箱般大小,運算速度則提高了3倍以上。
據《經濟學人》雜志近日報道,目前造型更為流暢雅致、算速更為快捷的“沃森”正在被投入商業化應用——為臨床診治癌癥提供建議,很多人擔憂這體現了機器取代人工的一種趨勢。《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盡管機器人的功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但這未必對技術工人是個壞消息。
技術創新不等同于降低人工勞力作用
201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埃里克·布倫喬爾森和安德魯·麥卡菲,在其所著的電子書《與機器人賽跑》中指出,人工將無法適應正在日益加快的技術創新步伐。而早在2009年,軟件企業家馬丁·福特在《隧道中的光》一書中,對未來前景做出了更為暗淡的描繪。他指出,目前大約40%的美國工人從事護士、記賬員等傳統職業。技術創新將很快導致企業削減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如目前的300多萬個出納崗位將會受到自動收銀機帶來的威脅;與此同時,技術創新能為那些被替代的工人創造很少的新就業機會。
但大量研究指出,技術創新最終未必導致人工勞力作用的降低。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奧特最近發表論文指出,經濟學家慣于使用標準“生產函數”來描述生產過程,現在需要對其內涵進行重新審視。這些生產函數將同一處方中的勞動力和資本當作相互割裂的元素加以對待——將“一大湯匙”的熟練人工和“一服劑量”的資本混合起來生產“一份”GDP。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勞動力和資本之間的區別并非那么涇渭分明。
奧特把生產過程模型化為一系列任務。企業需要應對的挑戰是:根據資本、各種不同技能勞動力等要素的自身競爭優勢,進行合理配置。在不同時期,生產成本和技術水平都會發生變化,工作任務的分配也應隨之改變。如某種技術創新可能會取代人類現有工作崗位,但也將使他們在其他方面更加富有成效。
奧特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個新模式將會誕生。機器人將接管一些常規工作任務(如重復的數字運算或汽車部件焊接等),這些工作被編程后,為機器提供詳盡而具體的工作指令。與此同時,那些被機器取代的人將被重新分配工作,從事一些更需要靈活處置或人類主觀判斷的工作。例如,在航空公司登記手續辦理柜臺,計算機正在取代公司職員處置打印登機卡等普通工作,從而使人更易于應對一些意外事件(如航班取消或者航線變更等)。
在其他工業領域,機器成為人工勞力的替代者或者必要補充。沃森最初的工作只是向醫生提供若干種方案并附以每種方案的可信度,以幫助醫生決定癌癥治療方案,但它最終可能會取代醫生的某些診斷工作。此外,機器的使用可能會增加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美國醫學協會雜志》近期刊登的一篇論文指出,與完全由人工完成的微創外科手術相比,雖然機器人助理外科手術未必肯定能帶來更好的手術效果,但醫生通過這種方式將更為容易地知悉和熟練掌握機器人助理技術。因而,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將能使某些外科手術更加便宜、更為廣泛地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