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中國出口歐洲的太陽能玻璃被指獲“不正當補貼”
中歐之間的光伏貿易戰又起波瀾,此次的主角是太陽能玻璃。
4月27日應歐盟太陽能玻璃協會(EU ProSun Glass)的申請,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玻璃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
事實上,太陽能玻璃引發的貿易戰不是第一次。今年2月28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應歐洲光伏玻璃生產商協會的申訴,歐盟正式啟動對中國光伏玻璃的反傾銷立案調查。調查可能將持續15個月,如果調查結果成立,歐盟委員會將有權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玻璃征收懲罰性關稅。
記者注意到,這兩次申訴的理由幾乎一致,即中國玻璃制造商在歐洲的份額大幅提高,從2010年的8%提升至2012年的27%,并認為中國太陽能玻璃制造商在電力供應方面得到國家的“不正當補貼”,從而能夠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在歐盟市場出售產品。要求歐盟對中國產太陽能玻璃征收100%以上的關稅。
此次歐盟針對中國光伏玻璃發動的雙反調查,是繼光伏電池及組件后又一產品序列。據介紹,電力成本占到整個玻璃生產成本的3分之一,所以此次歐洲制造商把靶子瞄準了電價。
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對光伏產業進行電力補貼,是歐洲和中國的通行做法。“我國電費整體水平低于歐盟,歐盟的電價本來就高。2005年至2008年歐盟的電力補貼是很高的,2011年至2012年逐漸下降。而我國是從2011年電力補貼才開始上調,這是由于雙方產業發展速度和進程不一樣造成的,所以他們的理由并不成立。最近幾年,歐洲光伏產業發展趨緩,主要原因是政府補貼減少,把責任推到中國企業身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據了解,中國光伏玻璃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亞瑪頓、秀強股份、南玻A、拓日新能等。但是這些企業光伏玻璃絕大部分市場在國內,直接銷往歐洲的非常少。據商務部初步統計,該案涉及中國企業200余家,其中2012年我國涉案產品(包括統一稅號下其他玻璃制品)對歐出口約2億美元,約合歐盟光伏玻璃總額的30%左右。整體來說影響有限。
玻璃的成本只占組件全部成本的3%,雖然如此,歐盟單獨把光伏玻璃列為調查目標,業內認為有很強的針對性。“之前歐盟的調查是多晶硅、電池、組件, 此次單獨對玻璃提起調查,針對性更強,是想打擊相關企業 ,震懾中國企業,和組件的調查是同一系列的。”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接連出擊對光伏電池及光伏玻璃啟動調查,對光伏產業產生的連續打擊效應很大。
中投顧問研究員任浩寧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確定對我國光伏企業出口產品征高額關稅之后,國內廠商大受打擊,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尚德、賽維均是受雙反影響。不排除歐盟也會效仿美國,目前反對調查的聲音主要是當地的銷售商,并不是主流聲音,市場的主導聲音由制造商、生產企業控制的。”
隨著最近幾年中歐、中美之間光伏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國內的企業已經開始做相應的準備。據任浩寧介紹,上游企業的正在從多個方面實施轉型。一是向下游延伸,建設、運營光伏電站,比如英利。二是優化產能、淘汰落后生產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多晶硅企業為例,如果能做到20-30美元/公斤,在目前的情況下,就有了生存的可能。保利協鑫現在的成本大約在20美元/公斤左右,一旦行業觸底反彈,企業就迎來了發展壯大的機會。目前看來,降低成本也是比較現實的做法。另外,保利協鑫也把觸角伸向了生物質能發電和垃圾發電,業內對此也是比較看好的。”任浩寧說。(記者 王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