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摩擦出來的火花,在刺耳的摩擦聲中依稀可以看到一排排裝滿螺絲的機械手將一個個金屬框摩擦得閃著寒光。金屬框作為iPhone4外殼的一部分,正通過流水線組裝成成品從深圳龍華富士康運往世界各地。
這些不需要燈光和空氣,沒有感情,最重要的是可以無限復制的機械手臂正被郭臺銘作為跨越中國制造的賭注。作為富士康的總裁,他管理著全球最為龐大的代工隊伍,剛剛通過內遷完成了中國制造的大陸布局,但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這次他被迫通過機器人來實現提前從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代工日不落帝國,在短期內彌補用工空缺并逐漸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而實現全球交貨的代工版圖。
一直以來,中國制造都以低廉的人工取勝,代工巨頭比亞迪就是以人工替代機器工作而成功。現在,富士康作為中國制造的標桿企業,正通過配備機器人來提高資金和勞動力的組合配置比例,向西方工業生產模式靠攏。以人工替代機器的時代正在過去,現在是用更多的機器來武裝人。
100萬臺機器人
11月19日,染著時尚黃色頭發的郭臺銘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2012年富士康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
這是郭臺銘首次明確了富士康的機器人戰略目標,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26個園區的幾十萬名員工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盡管三個月前,郭臺銘就已聲稱未來3年投資至少1000億元,引入100萬臺“機器人”,但當時更多人覺得這是個玩笑。
作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資本的劇烈消耗讓富士康產生了用機器來替代人的沖動。在過去的10年間,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國從高收入國家取得高質量設計然后將其轉變為廉價量產品的能力,通過120多萬人的代工隊伍將富士康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其中僅中國大陸就有超過100萬的工人。
事實上,富士康早已為機器人計劃有過準備。公開信息顯示,富士康的SHZBG鴻超準產品事業群已專門成立自動化機器人產品處,近兩年也在全國各地招聘機器人應用工程師。
“和一年前的兩次大幅加薪一樣,這次郭總發布的機器人計劃我們內部完全不知情。不過郭總所指的機器人,應該絕大部分是機械臂和少部分的低智能化機器人”,富士康內部人士稱,目前富士康在應用的1萬臺機器人絕大部分也是機械臂。
如果說一年前富士康的大規模內遷是為了應對跳樓事件和加薪的影響,借機完成了在中國大陸的布局,這次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被認為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新跨越,同時也是新挑戰。
“如果機器人計劃實施成功,富士康將突破對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實現全球化布局”,富士康一位具有國際經驗的臺籍人士表示,物流是代工企業另外的一塊重要成本,全球化布局能大幅降低富士康的成本,富士康這次大額投資巴西就是為了壓縮到美國的物流成本。
被迫推到臺前
在富士康內部,機器人計劃并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甚至連富士康的員工在巨大的機器人聲勢下也沒有感受到機器人帶來的失業威脅。“我覺得這更像是郭總激情爆發的演講,我看不到處于產業前沿的富士康發展機器人的內發動力在哪里。”富士康一位內部人士如此評價。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機械臂每個成本在十萬元人民幣以上,機器人的成本在百萬元人民幣以上。簡單地看,機械臂能夠24小時連續工作,其工作時間是工人的三倍。機械臂的成本相當于雇用三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目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約為3萬~4萬元),這樣一個機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利潤了。
不過,這些不需要燈光和空氣,也不需要感情的機器人,實際性價比可能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不管是機器人還是機械臂,維護成本非常高,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縮短到按周來計算和對精密度的要求不斷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基本就等于報廢了。機器人取得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短期內根本不現實”,富士康的一位臺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于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比如說iPhone4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么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4和機器人都將報廢。”
相比富士康的經濟成本問題,富士康的上述內部人士認為,機器人引起的失業社會問題是一個更大的難題。“富士康如果一裁員必然引發勞工組織的關注而重新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郭臺銘,從一個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的小廠老板做到代工行業老大,被認為是站在制造業前沿最具智慧的人。
“100萬臺機器人戰略肯定是豪賭,但可能也是無奈。”富士康內部人士稱,富士康在內地開出了非常有競爭力的工資,但在鄭州等地的工廠都出現招不到人的現象。現在的90后大都認為,反正都是打工為什么不去沿海。
富士康在鄭州目前僅有5萬人,遠低于其產能規劃,在成都等地情況也大幅低于預期。而規模一直是代工企業在低利潤環境下生存的重要推動力量。
上述富士康臺籍人士稱,富士康深圳的工人成本比美國人力成本最低的州只便宜了40%左右,工資在一般消費電子的成本中占比約為30%,再考慮到物流成本,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只有不到10%。關鍵是,中國的勞動力工資還在不斷上漲。
富士康宣布120億美元投資巴西也是為了大幅壓縮到美國本土的物流成本,這一投資額接近富士康過去一年多內遷投資額的總和。
推出機器人計劃這個決定之前,富士康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制造業的寒意。“富士康成本控制已經遠遠超過2008年,嚴控出差,而且很多地方只能坐火車。”富士康內部人士表示。
富士康2010年員工成本總計5.65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6.5%,2010年凈虧損達2.183億美元。即使受益于近年來蘋果產品的井噴,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富士康仍然沒有擺脫虧損的局面。
成本均衡年代
為了應對一年前的跳樓事件的批評,富士康提高了工資并向內地搬遷來抵消成本。富士康準備推出機器人提高資本和勞動力的比例,這更像西方工業的生產模式。
波士頓咨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考慮到人民幣的升值因素和美國工人相對價高的勞動生產率,到2015年,中國制造業的凈勞動力成本將與美國相當。
作為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的人力成本升高后,已面臨兩難境地:采用自動化生產線,與西方相比沒有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不采用則只能眼看著代工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和東南亞等國轉移。
富士康內部人士稱,在人力成本的推動下,中國以代工為代表的制造業已經進入成本均衡年代,利潤已降無可降。“以前來料加工(EMS)的單子,你出一毛我出九分,現在大家都不降價了,只能拼技術保障。”
富士康只是中國制造的一個縮影。“中國制造目前的困境是實業空心化,大量游離實業的游資推高了原材料價格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推動了人力成本的上漲,人力成本上漲后更多的企業沒有利潤將導致更多的資金從實業中撤離。”太和投資負責人王亮稱。
作為與機器人自動化生存出路對應另外一極,更多的中國制造的重心流失到了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和南美等地。
目前郭臺銘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在郭臺銘11月19日明確了機器人計劃的同時,也再次明確了巴西12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而在越南和印度的工廠富士康早已開始布局。在此之前,筆記本代工第二大巨頭臺灣仁寶在巴西工廠早已開始運作,另外一位代工巨頭臺灣勝華科技等也早已開始了在越南等地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