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年,我國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有望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副秘書長閆長樂,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如上判斷。
五年產值增長將超2000億
閆長樂分析,按《“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預計,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速將保持30%,行業產值將由2010年的830億元增至2015年的3000億元。同時,根據相關規劃,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8%左右,到202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要達到15%。而據初步估算,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重約為4%。因此,如果實現上述目標,相關產業產值的增加速度大致需維持在15%~20%。
同時,近幾年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正好印證了該行業高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發布的《2012年節能服務公司百強研究報告》顯示,2009~2011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從502家增到3500家;從業人員從11.3萬人遞增到37.8萬人;節能服務項目投資額從195.32億元遞增到412.13億元;年節能量從952.78萬噸標準煤遞增到1648.39萬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381.95萬噸遞增到4120.98萬噸。
“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改變粗放的、高碳的經濟發展模式,未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還有很大空間。”閆長樂表示,2011年我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4.8億噸標準煤,相比上年增加7%。同時,我國GDP約為世界總量的10%,能源消耗約為世界總量的20%,產生碳排放量約占世界總量22%。
改變結構性因素是關鍵
在《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的主編、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王小康看來,目前我國經濟的結構性因素是制約節能減排取得實質性進展,阻礙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根本性轉變的本質性因素。
結構性因素大致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行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近些年來,上述結構性因素并未得到明顯改變,甚至有向不利趨勢發展的可能。因此改變制約節能減排的結構性因素是關鍵。
王小康表示,如果產業結構、能源生產及消費結構、行業產能結構等均得不到改善,那么節能減排也肯定無法得到實質性進展,經濟發展方式也無法得到實質性改變。而且,時間愈來愈緊迫。如果要實現全球2度升溫的控制目標,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25年之前達到峰值。因此,必須圍繞綠色增長這一目標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
“而結構調整中,首當其沖的是產業結構調整。”王小康表示,產業結構調整中,首當其沖的是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沖擊與替代。新興產業中就包括了節能環保產業。由于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因此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