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對RFID的炒作達到了巔峰和同時也開始出現混亂。在當時,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宣布他們計劃讓他們的供應商將發送至沃爾瑪配送中心的部分商品粘貼RFID標簽。這一計劃將現代化沃爾瑪供應商渠道,解決缺貨這一老大難問題。盡管沃爾瑪大力推廣RFID標簽的努力沒能取得成效,但是零售行業以外的公司卻成功的高效部署了RFID技術,這些RFID標簽被用來跟蹤數據中心設備和昂貴的筆記本電腦。此外,美國金佰利公司等消費產品制造商在他們自己的RFID項目中也取得了成功。
RFID將取得顯著增長
那么我們現在到什么程度了?在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在2009年公布的《被過度炒作的新興技術》中,RFID也赫然在列。Gartner公司聲稱在未來五至十年內,該技術不會被廣泛采用。
毫無疑問,RFID應用在這個十年內已經在消費市場和B2B環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公司對該技術的獨特性能越來越滿意,越來越意識到RFID能夠幫助解決或更為有效的處理一些特定的商業問題。
在2009年11月份,市場研究公司ABIResearch在一份報告中稱,盡管RFID市場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當前的全球經濟衰退肯定不會對RFID市場起到推動作用),在未來五年內,RFID的“三個明星領域”將在RFID市場的總體增長中引人注目。
ABI在報告中對“三個明星領域”進行了詳細闡述了其分別為:時裝領域,在英國將由英國瑪莎百貨(Marks&Spencer)的RFID項目主導,在美國則由美國服飾(AmericanApparel)的RFID項目主導;資產追蹤和管理,如備件、工具和醫療設備的追蹤和管理以及租賃項目的管理;主動RFID標簽,如醫療保健、生產制造、航天與國防、運輸與商業服務領域內的實時定位系統。
ABI公司RFID實踐主管MichaelLiard稱:“上述三個領域將出現大幅增長,目前這三個領域占RFID總體市場的9.3%,帶來了超過5億美元的利潤。我們預測在2010年以及以后一段時間這三個領域的比重還會繼續增長。至2014年,時裝、資產管理和主動RFID的年增長率將達到12.7%,超過RFID市場的總體增長率。”
目前RFID的需求
供應鏈專家和行業觀察家稱,隨著一個新的十年的開始,對于廠商來說,RFID目前最需要的是共享最佳實踐經驗與得到的教訓。AMRResearch公司副總裁DennisGaughan在2009年RFID報告中稱:“最終,這個市場將需要進行整合。一些更大的廠商和關鍵的服務提供商將涉足并掌握大量的關鍵授權技術。由于多數投資RFID的公司仍然處于“小作坊”階段,因此他們無法與涉足RFID的大型廠商進行競爭。”
RFID專家稱,在RFID的部署中,談論的話題已經由技術層次轉變為了如何取得最大的投資回報率。Gaughan稱“談論的重點已經由技術本身轉變為了如何解決一些特定行業內的商業問題。它們現在的目標是解決零售商店的貨物補給問題以及IT行業和制造業的資產管理問題。實際上這已經覆蓋了市場的所有層面:硬件、軟件和應用提供商。”
RFID應用直接帶動物聯網產業發展
眾所周知,物聯網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目的是把各種物體作為一個網絡終端,以期達到信息即時交換的目的。通過借助一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RFID技術能夠識別產品和物質。同時,把UHFRFID這項技術作為交通、自動化、機械和能源市場的正確選擇。該技術能夠承受惡劣的環境條件,在上述市場獲得成功,也能可靠地記錄快速移動的、帶有金屬表面的物體,如鐵路車輛。從5厘米到12米的讀取距離保證了應用的最大靈活性。
由于其特殊的、具有專利權的標簽性能,這種組合能很好地適應這些條件。高性能閱讀器通過天線,每秒能夠記錄和處理多達300個標簽。這種能夠提供模塊化的解決方案,在RFID領域擁有最廣泛的應用范圍。而現在這種技術并不單單只是用在這些方面,RFID已經通過試驗證明,也可以用在目前困擾快遞企業的快遞包裹分撿問題,可以加快期分撿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相信在未來幾年,它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我們身在一個網絡信息化時代,而在將來“物聯網”時代,一個虛擬的互聯網結構中有商品或活的生物存在,UHFRFID會是最有趣的接口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操作是將傳感器集成到被動標簽,使商品記錄有關環境條件的附加信息,如溫度。這也意味著工業過程朝著今天的軟件體系結構邁出的另一步,從而實現更高的自動化水平和變得更加透明、可控。
關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即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常用的有低頻(125k~134.2K)、高頻(13.56Mhz)、超高頻,無源等技術。RFID讀寫器也分移動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術應用很廣,如: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