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紐約時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荷蘭的飛利浦工廠里,128個機器臂以瑜伽式的靈活度工作著。視頻攝像頭引導它們進行的操作遠遠超過最靈巧的人工能力。它們每天三班、一年365天不停地工作,不需要休息。
這將是未來制造工廠的場景。新一代機器人比汽車制造商和其他重工業生產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機器人要嫻熟得多。它們正在世界各地取代制造業和配送行業的工人。
即便是蘋果iPhone的制造商富士康,在繼續興建新工廠、雇傭上千名新工人來生產智能手機的同時,也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安裝100多萬個機器人以增補其在中國的勞動力。
但是,面對機器人高昂的購買成本,是否機器人更省錢?
很多美國機器人生產商稱,在很多應用中,機器人的成本比人工要低。美國工廠自動化系統咨詢公司計算:以一個工業機器人為例,制造系統的初始成本是25萬美元,替代了兩名機器操作工人,他們每人年薪5萬美元,在制造系統15年的生命周期里,機器人通過取代人工和提高生產率能節省350萬美元的開銷。
在中國,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攀升,在大大小小的企業力同樣掀起了一股“機器人制造”熱潮。2013年,這股潮流將愈演愈烈。
技術差距縮短既然機器人正逐步替代勞動力,那么中國在機器人制造上自然要加緊腳步。中國機器人制造企業的優勢在于服務和價格,技術、產品線、規模上的差距則是中國企業的主要劣勢。目前,中國市場上應用的工業機器人的關鍵基礎部件大多為進口,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技術、系統集成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沒有形成相應的標準化、模塊化與可互換性的軟硬件及功能模塊。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才是關鍵。
培養關鍵人才對于國外的先發、領先優勢,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研發遠遠落后于美、日兩國,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遠未開展機器人的組裝、制作的科學活動,這將關系到二三十年后我國的產業發展。對于中國機器人制造產業來說,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是當前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