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代工巨頭、蘋果公司供應商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317.TW,簡稱鴻海精密)宣布了在大陸工廠配置機械臂的計劃,以求提高生產效率,解決勞工沖突。不過,這一計劃面臨著包括高成本、快速技術變革在內的諸多阻礙。
鴻海精密在大陸擁有150萬名工人。雇傭童工、員工自殺,以及今年9月一家大陸工廠發生的群體性斗毆等一系列丑聞,令該公司近三年來備受困擾。與此同時,該公司在中國內陸地區的“富士康”(Foxconn)工廠還面臨用工荒問題。
實現iPhone、電視機、游戲機等電子產品的自動化生產,或許能使富士康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困局。但鴻海精密的一些管理人士指出,一些工廠裝配的機械臂只能完成諸如移動某個元件這樣簡單、重復的任務。打磨iPhone金屬外殼等許多復雜的工序,仍需人工完成。
鴻海精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稱,董事長郭臺銘制訂的配備100萬臺機械臂的目標就像是驢子面前掛的那根胡蘿卜,該公司一直在力爭開發這方面的技術。
所謂機械臂,在大陸媒體的報道中被稱為工業機器人。2011年,郭臺銘曾宣布,希望到2012年底裝配30萬臺工業機器人,到2014年裝配100萬臺。但在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推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期限,稱自己希望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并在數年內通過自動化消除簡單重復的工序。
知易行難,首先是資金問題。一些分析師稱,建立自動化工廠所需的資本開支將非常高。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Alberto Moel預計,相關年度開支至少需要21億美元,甚至可能超過100億美元,具體數字將取決于機器人的花費,以及自動化的程度。他說,富士康的年度資本開支歷來低于30億美元,除了該公司在中國內陸大舉擴張的2011年。
郭臺銘手頭看上去并不充裕。由于大陸工人薪資上漲,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鴻海精密的利潤率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分析師們稱,今年第三季度該公司的利潤率從一年前的2.2%反彈至3.4%,原因是該公司提高了裝配收費。
除了郭臺銘的聲明,富士康的自動化計劃一直是保密內容。但富士康深圳裝配線的幾位工人說,工廠正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自動化。
富士康的管理人士稱,該公司正在自主開發更多機械和自動化系統。鴻海精密發言人胡國輝也說,正在購買行業內最好的工業機器人。
胡國輝同時提到,由于大部分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周期很短,在生產過程中引入工業機器人,對于提高效率的意義不大。“一種產品的自動化流程剛剛穩定,就已經到了該產品的生產周期的末端了,而后又將有新的產品出現。”(編注:瑞士史陶比爾精密機械公司區域銷售經理劉陽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現階段多數領域用機器人還是比人貴。要想形成明顯替代關系,近三年不現實,但在十年這樣的長周期里確實是個趨勢。”替代信心來自兩方面:一是機器人價格與人力成本“此消彼長”。五年前一臺焊接機器人售價50萬元,現在降到15萬元。與此同時,制造業的工資水平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二是機器人不會疲勞,也不像人有情緒波動,其生產的產品質量一致性更高。實踐數據顯示,在電子產業打磨拋光環節引入機器人后,產品優良率從87%提升到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