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一個比互聯網規模更大的萬億級產業,這在業界已經成為共識。記者在本屆高交會上采訪,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是,無論是老牌國際巨子,還是國內新興中小企業,幾乎都把“物聯網”概念產品擺在了最前臺。
從傳統信息空間的互聯網絡,向物與物互聯、物與人互聯網絡的拓展,高交會展示的物聯網產品種類日益繁多,大到整棟別墅的溫度、濕度、光照的自動控制,小到一只能自行養花的智能花盆,物聯網產業在技術應用為先導的旗幟下,看似遍地開花,熱鬧得很。
然而,記者在現場詢問了許多參觀、體驗物聯網產品的市民,大多數人在滿懷新奇之后,對于是否會購買產品保持沉默,或者干脆搖頭,價格太貴、應用不便等成為他們投否決票的關鍵。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物聯網產品確實離百姓生活還很遙遠。
這確乎觸及了物聯網產業的軟肋——企業的蜂擁,政府的熱衷,卻遇到了不冷不熱的市場。無論是價格,還是應用,只有達成市場規模,才能更便宜更好用;而市場這頭,更多人卻又在等著更便宜和好用的產品。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產業的兩端陷入尷尬的僵持。
政府之手已經介入,意圖打破這種僵持。記者了解到,深圳未來五年將建成“智慧衛生”體系,市民在家中就可通過物聯網技術將體檢資料傳到醫院或社康中心,從而達成遠程保健就醫,這應當為部分物聯網企業創造新商機。
然而在政府采購之外,中國物聯網產業如何敲開普通消費市場大門,仍應引起業界的深思。畢竟任何產業,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市場化,才能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這是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