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中國風電行業經歷了喜與悲的歷練,一路走來,風電企業在磕磕絆絆中由稚嫩走向了壯大,并感受著成長中的煩惱。后金融危機時代,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如今的風電行業相比前幾年光景,可說是在“寒冬”中前行。面對當前行業“棄風”、產能過剩、惡性低價競爭等問題,中國風電行業如何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在“美麗中國”的愿景下,風電行業又面臨著怎樣的新機遇?
五年浮沉
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各國的青睞。在中國,隨著風電產業的迅猛發展,風電已經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
中國的風電產業起步于80年代中期,那時的風電項目規模小、單機容量小。90年代開始逐漸擴大了建設規模。由于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之后中國的風電產業駛入了快車道,風電裝機總量連續幾年翻倍增長,從2007年的585萬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6236萬千瓦,中國一躍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排名第一的國家。
然而,行業寒冬的到來猝不及防。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風電行業進入調整期。日前,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在京舉行,過去五年,大會見證了中國及全球風能行業的發展。如今記者在大會現場看到,會場和展廳與去年相比明顯冷清了不少。據悉,許多國外廠商因資金鏈斷裂不能前來參會。國內企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業績下滑、利潤驟減、應收帳款增加……昔日風光無限的風電行業如今卻成了眾多風電設備制造商深陷的泥淖。
不久前,風電三大巨頭先后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與兩年前的赫赫戰績不同,三季度的慘淡財報使三巨頭全部陷入尷尬的境地。華銳風電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僅有5.48億元,單季虧損高達2.8億元,創造了最新的單季營收和凈利潤新低;金風科技第三季度營收24.6億元,凈利潤為負3243.88萬元,為2008年以來的首次單季度首虧;明陽風電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8.6%至7.87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下降94.4%至502.98萬元。而就在兩年前,風電三大巨頭連續上市曾一度創造了風電產業的神話。
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分析其中原因認為,目前情況并不是單個風電企業面臨的業績下滑,而是全球風電行業的增速放緩和風電企業的整體利潤下滑。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是風電行業發展放緩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現在中國的市場占世界市場的40%,不是市場小,而是來分這塊兒蛋糕的人多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分析風電企業困境時說。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估計在30~35吉瓦(GW)之間,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業內專家認為,這源于2005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使得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哄而上,造成了風電產業的盲目擴張。
“制造商中有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惡性低價競爭,必須遏制這種趨勢,不然大家都得死。” 施鵬飛說。
頑疾待解
“風電行業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棄風’、電網消納的問題。”施鵬飛向新華能源記者表示。
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全球風能理事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
棄風問題由來已久,施鵬飛認為原因是中國前一階段風電裝機量較大,而后續的風電送出和調峰跟不上。“風本身具有波動性,有風的時候不一定有需求,有需求時沒有風,這兩個很難配上,需要調峰;另外,負荷可能比較遠,需要遠距離輸送。這些問題在前一階段的發展和規劃中沒有協調到位,因為不知道風電發展得這么快。”
風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累計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施鵬飛坦言,對“1億”這個數字興趣不大,“19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才是實質的。“裝機不發電就沒有用,所以我現在關注的是1900億千瓦時的電量到2015年是不是真的能夠發出來,送出去,真正消納掉。”而根據現在棄風的情況,可能一個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必須得超過,才能滿足19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
并網和消納不暢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制約中國風電健康、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
尋求質變
如何破解風電難題?解決風電“并網消納”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目前中國風電電網裝機規模世界第一,但有些地方仍存在棄風現象,這反映了傳統能源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風電等新能源發展的需要。要加強電力系統建設,擴大配置風能資源的范圍,建立更大區域的電力市場,推動風電在更大的電力市場中消納,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一個長期、全面的電網消納規劃,需要電網公司和風電制造商的共同協作。
其次,相關政策法規體系應該完善。在剛剛結束的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要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促進風電全額保障性收購。”這里提到的電力配額制,是指按各地電力消費總量來規定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新能源發展政策,同時也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風電“棄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配額制進一步體現了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調整,即為了平衡地區間發展,避免浪費,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
施鵬飛分析稱,“現今,中國風電場的開發能力很強,下一步就是從規劃上來解決電力送出的問題,即電網消納的規劃。再進一步就是配額制,就更復雜了,對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法中叫做‘保障性全額收購’。”
地方和企業對風電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回歸理性,不要追求機組的單機容量,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批量。盲目擴張,只會讓風電行業更加舉步維艱。面對行業發展速度放緩,風電企業更要借機加強公司精細化管理,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持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并不斷優化產品質量和服務,為客戶創造新的市場機會,相信此輪調整之后,真正有實力的風電企業將迎來下一輪的發展機會。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發展節能新型產業可再生能源消費革命,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戰略。風電在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能源轉型為風電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據有關資料表明,歐洲提出2020風電裝機達到2.3億千瓦,德國提出2020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電力消費35%,其中50%來自風電。可見,風電在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綠色增長,已成為全球共識。
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戰略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而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具有很明顯的環境價值,解決替代能源問題,還能夠創造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已經無法忽視和取代。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戰略的提出為新能源發展創造很大空間。由此可見,政府在政策上還將繼續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鼓勵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優化,這使得新能源產業從市場規模上形成良好效益,進而實現新能源尤其是風電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