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鏈接:2013年控制網技術專題---中國工業迎來機器人時代
導讀:截至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四大企業已占國內市場比重高達70%左右。中國市場雖大,但中國機器人制造企業目前卻只能當作看客。深圳機器人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制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面
雖然我國大學生能夠獲得全球智能機器人比賽冠軍的殊榮,但在制造領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國等海外企業的天下。
日前,在上海工博會的工業機器人展區,中國企業的身影并不多見,反而是瑞士、日本及德國等海外制造企業大手筆地承租了重點展位。目前,跨國企業的工業機器人占據國內市場70%以上的份額。中國公司因關鍵技術、工藝及渠道的不完善,在需求高速增長的市場中仍處于劣勢。
中國是世界機器人需求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去年銷量為2.26萬臺,同比大增51%,而美德等國的比例均在40%以下,預計2014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將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市場的需求量可從一組數字中體現出來,”ABB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業務部北亞區及中國負責人顧純元向《第一財經日報》說道,“全世界的自動化實現率為55點(每萬名工人中,有55個人擁有機器人),中國現為21點,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比重135點~339點,還有很大差距。”
按客戶分,汽車占工業機器人應用的44%。而煙草、食品飲料、軌道交通、柴油機等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正逐步上升。“2005年至2007年,一些公司認為人工要比機器人的成本低很多,不肯使用機器人;2010年后,部分機器人居然被用在搬磚頭、收集煤渣等附加值較低的領域,“機器人市場從原先高精尖的領域轉向了普通制造業,需求也增長了。”顧純元表示。
中國市場雖大,但中國機器人制造企業目前卻只能當作看客。
截至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四大企業已占國內市場比重高達70%左右。
去年,僅日本發那科在國內的產品銷量就達3400臺,其是通用汽車等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庫卡公司則計劃在2013年底于國內投產一個年裝配5000臺機器人的大廠,旨在提高銷量。ABB也投入巨資打造上海康橋基地,除兩款機器人之外,其他幾十種機器人都在這安營扎寨。
深圳機器人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制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面。“國內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制造技術不達標,都要靠國外進口,這樣也增加了(機器人)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而如發那科,其核心零部件完全可自主生產,節省了成本。
加工工藝方面的差距在于,國內廠商的熱處理技術不過關,不僅使得零部件在短時間內就生銹報廢,而且會直接影響工業機器人(如跺碼機器人)的控制精度。在研發方面,部分國內公司正在做“逆向研發”,即對國外進口的電機拆除研究,以學習國外廠商的現有技術,“自主研發”還存在較大困難。一家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也透露,國外電機的使用壽命平均五六年左右,國產產品則相對較短。
此外,銷售渠道布局的差異也很大。國內相對成熟的部分機器人生產商只有幾個辦事處,并采用廠家直銷;而發那科、ABB等公司采取的則是經銷商代理模式,ABB在國內的經銷代理商就有幾百家。
在談到如何縮小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時,深圳機器人協會負責人表示,國家可考慮加大對機器人行業的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促進高校和企業聯手,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實際應用。而上海眾拓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王經理則表示,推進機器人技術升級是彌補國內外差距的唯一方法,“只有技術上去了、產品質量有保證了,我們才有可能追上國外企業”。
華創證券分析師高利則認為,今后我國應該開發核工業、醫用、水下機器人等新領域,這些市場空白給中國企業超越對手留出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