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金婉霞 王春
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朱正綱領銜的課題組以名為《分子標志物在胃癌發病機制及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項目獲得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消息傳至瑞金醫院普外科,正忙著實驗的醫生們停下了手頭的操作,互望一眼,微微一笑,算是祝賀,隨即又立馬投身于緊張繁重的科研之中,好似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獲獎是集體的成功。這是我的導師瑞金醫院外科奠基人傅培彬教授、林言箴教授等為我們奠定了科研結合臨床的良好基礎,又經過我與我的同事,包括幾十位研究生近十年潛心的工作成果。”朱正綱說。據統計,平均每小時就有120個中國人罹患消化道腫瘤,每分鐘2個。胃癌在我國是高發的腫瘤,我國胃癌發病的絕對人數占全世界胃癌病人的40%以上,堪稱世界第一。因其生物學特性復雜,發病機理至今尚不明了,“我算是第四代了,也在胃癌的研究上做了30多年,但要想做出點成就,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經過幾代人科研的積累,瑞金醫院在胃癌領域一直處在國內領先行列,對于早期胃癌診斷率,在全國平均水平不超過10%的背景下,瑞金醫院始終保持在22%—25%。但比起診斷率高達50%的日韓等國,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朱正綱坦言,我國受到經濟和人口的制約目前還很難做到這一點。早期胃癌可以達到95%以上的治愈率,晚期的治愈率還不到10%!提早診斷,就是在挽救生命!
現實條件下,可以通過研發一些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的血清腫瘤標志物來完善我國的胃癌普查手段,從而降低普查的成本,彌補普查范圍的不足,這既符合我國國情,也切實可行。
朱正綱率領瑞金醫院研究團隊,大膽探索基礎研究與臨床需要密切結合的研究思路,走以“轉化醫學”為主導的新型研究模式,利用血清抗體芯片、酶聯免疫吸附實驗、蛋白質免疫沉淀、免疫組織化學及質譜鑒定等技術,從患者血液、尿液等體液樣本中尋找胃癌診斷新標志物。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IPO-38血清抗原的化學本質為核小體組蛋白類抗原,為深入研究胃癌臨床轉歸與轉移機制提供了新線索。臨床證實,經CEA、CA199等這些傳統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目前對胃癌診斷的敏感性不足30%,而僅運用IPO-38新型血清標志物這一項,就可以將胃癌診斷的敏感性提高到57.4%,診斷特異性超過90%。目前,該新指標物已應用于1000多例臨床診斷,準確率近80%。如此一來,在瑞金醫院,只需病人1—2微升的血清,通過檢查發現高危患者并進行針對性的隨訪,就能提高胃癌的診斷率,且成本低、易普及。
在朱正綱團隊共找到的10個指標物中,IRX1、PHF10等為世界首次報道的胃癌相關分子標志物、有8項已申報專利。這些胃癌分子標志物對胃癌篩選、療效檢測、預后評估、治療靶點提供了新的監控指標。他們還在國內率先開展術前病理分析規范分期治療方案、術中溫熱化療抑制腫瘤轉移等新的治療手段,患者總體5年生存率達44.2%,整體療效位居國際先進水平之列,為廣大胃癌患者帶來了生命曙光。
項目發表論文218篇,其中SCI收錄89篇(單篇最高IF 14.15)。經中科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文獻檢索,截至去年底,90篇SCI-E、CPCI-S收錄論文被引用638次,77篇CNKI論文被引用278次。論文被《自然》《自然醫學》等國際權威雜志所引用,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加大。
對于這些累累碩果,朱正綱更感謝整個科研團隊的貢獻,在瑞金醫院胃癌的團隊中,新一代的科研人員如傅國暉、劉炳亞、于穎彥、燕敏等已成為中堅骨干,更有一大批青年醫務人員與研究生承擔著研究一線的工作。從16000個蛋白中找出7個標志物組合、從小樣本升級到大樣本就要花好幾年,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靠的是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這條漫長的胃癌科研路,是一批科研人員寂寞的征程。
“沒有一個科研人員能夠在舒舒服服中做出成果。”朱正綱斬釘截鐵,在他的科研隊伍里,研究員們白天忙著在實驗室做實驗,晚上留出時間翻閱文獻查找資料,沒有休假,長年累月一心撲在科研上,電視娛樂更是“奢侈品”。同時,朱正綱把握大方向,重協作,寬容失敗、鼓勵創新,不搞硬性指標,為整個團隊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
重科研、重臨床,在朱正綱院長的帶領下,一股“貼近臨床搞科研”的務實勤懇的科研之風在瑞金醫院悄然形成。在一項國際評比中,瑞金醫院被評為“中國最具科研實力的兩所醫院之一”。
“做科學不能急功近利,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回憶起自己的科研歷程,朱正綱不由感慨。80年代中后期,為條件所迫,朱正綱從后勤到試驗全都自己包辦了:飼養動物、打掃實驗室、自己合成研究所需致癌藥物。一次做大白鼠試驗過程中,朱正綱被動物病毒所感染,險些喪命,“憑著一股勁就熬過來了”。
這么多年打拼,不容易。”朱正綱略顯傷感,隨即又目光炯炯,意氣風發,“現在獲獎的項目只是階段性的成果,要把這些成果應用于臨床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和其他機構、醫院合作。標準化、產業化尚須時日。但我們這項工作的科學意義非凡,它為我們診斷、治療胃癌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發展趨勢。”
“我從進入瑞金醫院起,前輩總是教誨,做醫生不能滿足于會看病、做‘開刀匠’,或者跟著國外的治療思路走,而是要迎難而上,自主尋求解決之道”,朱正綱篤定不移,字字鏗鏘。
在這條自主創新解決之道上,是朱正綱寂寞而又篤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