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今日視點
“地溝油”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種讓人惡心的廢棄物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讓人喜的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化的深入,地溝油也可以“飛上枝頭變鳳凰”,變成生物燃料大展身手。但讓人憂的是,如果生產成本高和原料不足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地溝油恐怕在短期內難以成為真正的新能源。
喜:清潔環保應用廣泛
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地溝油提煉生物燃料的轉化率已由最初的70%,上升至現在的90%以上。剩余邊角料又可加工成甘油、植物瀝青等化工產品。煉制、燃燒化石燃料勢必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生物燃料幾乎不含硫和重金屬,是真正的清潔能源。
放眼世界,地溝油轉化技術投入商業運營的范例不在少數。英國所有麥當勞餐廳回收的地溝油全部用于轉制生物燃油;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從2012年開始,以“地溝油”制成的生物燃料為動力的客機,已執飛阿姆斯特丹至巴黎航線和至里約熱內盧航線,今年3月開通了從首都阿姆斯特丹到美國紐約的“地溝油航班”。
此外,美國、德國、芬蘭等國航空公司運營的部分航線,也采取了地溝油轉制燃油,飛行線路遍布歐洲各大都市。今年4月末,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使用地溝油轉制生物燃料的飛機也試航成功。
除了上天,還能發電。未來幾年,英國倫敦計劃采用城市下水道系統中采集的地溝油用以發電,發電量預計可供4萬戶家庭使用。如果倫敦的試點可行,英國政府還將全面推廣這種發電方式。
憂:原料不足生產成本高
地溝油變身生物燃料,技術上不難實現,但當下商業化生產面臨的瓶頸是原料渠道少和生產成本高,尤其在中國。
受餐飲習慣影響,中國每時每刻產生的地溝油數量驚人。中國企業地溝油的回收來源主要是大中城市酒店、餐廳,回收數量有限,而家庭廢棄油脂更是量少點多,難以回收,企業普遍面臨因廢油供應不足而難開工的尷尬。但在國外,不少國家政府采取嚴格的地溝油回收管理方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煉制生物燃料的來源渠道。
據專家介紹,生物燃料的平均生產成本都要比化石燃料高,其銷售還極易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如果原油價格低,煉制地溝油只能“賠本賺吆喝”。
荷蘭SkyNRG航空燃料公司執行董事迪爾克·克羅內邁耶曾表示,由于成本等因素制約,地溝油制造航空燃油在短期內還難以大面積推廣。目前煎炸廢油制取生物航空燃料的成本是普通生物燃料的2至3倍,未來有望降低到普通航空燃料之下,不過這需要長期的過程。
面對這些難題,地溝油要完成新能源的“華麗轉身”,需要政策層面更有力的支持,政府應給予相關生物燃料企業更多的支持和補貼,出臺更多的相關政策法規來對地溝油渠道加強監管。(新華社記者 張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