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國務院近日批準印發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這是我國首部系統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就此,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這位負責人說,近年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歐盟、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發達經濟體在已經擁有相當規模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出了科學目標宏大、創新性突出、技術水平高的設施長遠發展規劃,印度、巴西和韓國等新興國家也作出類似部署,這些規劃的實施將對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規劃》認為,我國設施建設總體處于由局部突破邁向整體推進的關鍵時期,必須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突出設施建設在我國總體發展戰略中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作用,優化設施布局,提升技術水平,加強人才培養,形成較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
《規劃》按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未來20年能源、生命等7個科學領域重大科技設施發展的主要方向。
《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在我國科技發展急需、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顯現的領域中,優先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7個科學領域中,能源領域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生命領域包括轉化醫學研究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地球系統與環境領域包括海底科學觀測網、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器;材料領域包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粒子物理與核物理領域包括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空間和天文領域包括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中國南極天文臺;工程技術領域包括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等。
這位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時期的16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后,將促使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其中物質科學、核聚變、天文等領域的部分設施將躍居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將為我國空間、海洋等領域的部分前沿技術方向開展國際頂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這些設施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將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為確保各項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和建設目標的實現,《規劃》提出要健全部門協調制度,加強規劃實施中各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滾動推進“十二五”建設重點的項目實施,并根據形勢發展每五年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同時保障資金投入,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建設、升級改造、運行和科研的協調,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鼓勵企業等其他來源資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