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相繼發生,其疊加效益所產生的影響對廣東省相關產業和企業造成很大沖擊,進一步暴露了廣東省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相對比較粗放的問題。
另一方面,廣東省一些具備創新型經濟特征的園區、產業和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迅速發展壯大。廣東全省21個國家和省級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從2007年的7474.96億元增加到2012年約2萬億元。高新區以占廣東省0.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廣東省約1/6的工業增加值、1/6的出口額、1/3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產業方面,LED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產值從2010年的853億元快速增長到2012年的約2170億元。在企業方面,以華為、中興通訊、騰訊、美的、金發科技等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帶動了各自產業鏈上下游成百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為廣東省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和機遇。
當前,廣東省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加速期、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科技創新的活躍期。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探索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掌握經濟發展主動權,是廣東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近日,記者就廣東省如何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等問題,采訪了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
廣東再迎創新發展戰略機遇期
今年1月,廣東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發展創新型經濟”。2月,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講話中要求,廣東力爭通過3-5年實現創新型經濟規模超過3萬億元,占廣東國民經濟生產總值50%以上,在全國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
對此,李興華表示,當前廣東省正迎來又一個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如何把握機遇、科學謀劃、探索新路是廣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的關鍵所在。
李興華認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該把發展創新型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抓手之一。從國際發展經驗看,實現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后發國家和地區跨入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必由之路;從國內發展趨勢看,近年來國內先進省市加快轉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將創新型經濟作為主攻方向,高增速、高效益的支柱產業不斷涌現。因此,廣東省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已經迫在眉睫。
近年來,廣東省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突破,但自主創新仍是廣東的短板,創新能力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李興華介紹,2012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預計可達到2.1%,標志著廣東省正處于向創新型經濟轉變的關鍵轉折點。而且,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目前已經具備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條件。因此,李興華認為,廣東省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時機成熟。通過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實現發展速度與質量齊頭并進,為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科技部2012年12月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二,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創新的經濟績效、企業創新能力等指標領先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進入創新型地區行列,已基本具備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條件。
“一方面是科技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效顯著。”李興華介紹說,廣東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逆勢上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新區和專業鎮兩大載體成為推動廣東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型科研機構不斷成長和涌現,在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組、干細胞等重大原始創新領域躋身國際領先水平。“另一方面,廣東省在市場、產業、科技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基礎扎實,市場發展比較成熟,產學研合作機制日益完善,全社會的創新共識逐步形成。”
創新型經濟落腳點應在環境與載體建設
李興華表示:“廣東省發展創新型經濟落腳點應該放在創新環境、創新型城市、園區(集群)、產業、企業和平臺基地等環境和載體的建設上。”
廣東省發展創新型經濟,總的目標是構建國際一流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廣東省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排頭兵的地位,率先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新發展模式,顯著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對于廣東省發展創新型經濟的著眼點,李興華認為應該放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上,落腳點應該放在創新型環境的打造、創新鏈的培育和創新載體的建設上,在迅速做大創新型產業“增量”的同時,輻射帶動傳統支柱產業“存量”的改造提升。堅持以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創新型產業集群及其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突破口,以完善協同創新網絡為保障,著力形成以廣州和深圳為龍頭、珠三角地區為核心區、粵東、粵西北地區為輻射帶地區的廣東全省創新型經濟發展格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構筑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努力建成以創新型經濟為內核的現代產業體系。
五條具體思路助推創新發展
據李興華介紹,作為科技管理部門,廣東省科技廳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提出了五條具體思路。
一是培育大型龍頭創新型企業,壯大創新型經濟主體力量。通過實施創新型企業“院線”提升計劃、制定和實施企業創新路線圖、建設民營科技企業數據庫和創新平臺等措施,推動創新型企業盡快成長為規模上100億、500億、100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
二是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創新型經濟的強勁增長極。以高新區和專業鎮為依托,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一批產值超千億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積極培育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廣東現代服務交易中心”,打造現代服務產品“超市”。
三是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健全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區域創新體系。深化“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推進產學研的國際化進程,構建產學研合作戰略新格局。積極探索建設“前孵化器”,完善從研發到科技產業的創新鏈條。
四是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型平臺,支撐廣東全省創新型經濟快速發展。加快建設一批重大科學工程和創新平臺,大力扶持一批新型科研機構。
五是不斷優化創新型環境,鞏固提升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競爭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自主創新政策體系,實現創新政策對創新鏈的全覆蓋。
相關鏈接
數字看廣東創新(2012年)
學者觀點國際視點
●廣東技術自給率提升到68%,接近創新型國家水平(70%)。
●廣東全社會研發(R&D)投入規模達1250億元,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2.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全省391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0796.21億元,占該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1.61%。
●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6500多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預計達4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2651億元。
●廣東全省342個專業鎮占該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2%。
學者觀點
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經濟發展具有階段性,可按發展動力的不同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等階段。發達國家創新歷程的S曲線規律和國際經驗表明,2%的研發經費(R&D)投入強度是進入創新驅動階段的重要標志。
國際視點
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發經費(R&D)投入強度,分別于上世紀70年代、1993年和2001年(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突破2%,開始從投資驅動階段逐漸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形成了以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始終低于1%(2010年)。德國、法國、芬蘭、丹麥、瑞典、瑞士等國家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保持2.5%以上水平,在國際經濟危機中,其經濟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均國民收入保持較高水平甚至繼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