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長期以來,我國發展過于依靠“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和“投資驅動”,這種典型的低效率發展直接導致了“五低”(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低端市場)、“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典型低價工業化模式。
2013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
18億畝耕地紅線是保障我國13億人口及后代福祉相傳的生命線。我國的城鎮化不能再走某些大城市甚至特大型城市那種“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更不應該肆無忌憚地侵占農村耕地。突破城鎮化過程中空間、人才、資源和效率瓶頸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應該通過科技創新集群化,集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質量。
啟迪控股作為清華科技園的建設和運營者,通過整合“政、產、學、研、金、介、貿、媒”等創新資源,在推動我國高科技與城鎮化的聯袂并進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踐行。
以科技園區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帶動周邊產業升級
在我國,科技創新資源主要聚集在城市,由于各種不利于創新創業的制度安排和區域文化(習慣)的存在,企業創新和個人創業的成本居高不下。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持續的科技創新應該成為企業的生存常態。
提起昆山大家都不陌生,昆山不僅有密集的出口加工區,有我國目前最先進的OLED生產線,同時還有世界級的小核酸產業基地,這些都是清華科技園引進的。清華啟迪科技園(昆山)分園是清華科技園自建自營科技園和推動科技創新與城鎮化并進的典型代表。自2006年10月正式開園以來,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近10項,清華OLED、大型模鍛壓機等高水平項目紛紛落地,先后有10余人次入選“江蘇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劃”和“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
昆山從一個縣城發展成為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其城鎮化水平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可以看到,清華啟迪科技園(昆山)帶動了周邊約10平方公里區域的產業升級發展,它是科技型的、創新型的,是知識密集型的,同時也是產值密集型的,聚集著一批優秀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它的利潤在本地,稅收也在本地,可以說這是一個真正的我國人自己享有的城鎮化成果,而這個成果正是由科技創新帶來的。
“產”、“城”、“人”融合 探索科技新城模式
除了像昆山這樣通過建立創新科技園區帶動周邊產業升級,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啟迪控股還希望做這樣一種探索:在建設產業密集的城鎮園區的同時,建立生活配套體系,既要解決創新人才在這的工作問題,還要照顧到他們的生活,讓城鎮更加宜居,避免出現“堵城”、“睡城”、“空城”。一個理想的科技新城應該是以吸引高素質人群為本,集實體產業發展、創新集群導入、完整生活配套設施為一體的科技新城綜合體。
帶著這樣的思考,2011年啟迪控股開始在南京著力打造南京麒麟啟迪科技城,在這里嘗試了一種新的模式,稱之為“三區合一”,即社區、園區、校區合一。
南京麒麟啟迪科技城規劃建設面積200萬平方米,在面積超過85萬平方米的園區內,將著力建設國家級的低碳智能產業研究院、專業孵化器、青年創業中心、企業加速器、中試工坊、高端研發樓、商務科技園等研究和服務機構,吸引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及企業總部等多種業態入園發展,形成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系統,成為在低碳智能產業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新城。
考慮到將來在這里工作的人基本都是“80后”、“90后”,購房能力有限,又普遍面臨子女入學問題,啟迪控股特別專門設計了青年公寓供其租住,并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在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建設風景優美、配套優良、服務完善的國際化生活社區。園區內將包括高水平的學校和超過30萬平方米的綜合商業,其中有購物中心、大型鄰里中心、高端酒店、餐飲娛樂等綜合業態,加上周邊10公里內近30所高校50萬大學生的科教資源,這里將形成大學校區、科技園區、生活社區的有機良性互動。
“產城融合”是高科技與城鎮化結合的理想形態,綠色科技新城已成為城鎮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未來科技園區發展的方向。城鎮化的難點是市民化的問題,要真正做到融合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產城融合”將會帶來大量就業的機會,特別是能夠滿足兩類人,即有專業技能的年輕農民工和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大學生的就業需求。進城的農民如果能夠謀得一份營生,不必再背井離鄉,能維持穩定的生活,他們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園區建設的時候需要農民工,建成綜合配套同樣需要有專業技能的農民工,例如水、暖、電設施得有人維護,餐飲娛樂行業需要人經營服務。這些就業機會都可以為解決城鎮化中“人”的問題提供一些途徑。
未來中國城鎮化還面臨著漫長而艱巨的升級轉變道路,依托南京麒麟啟迪科技城這一藍本,啟迪控股還將圍繞“產”、“城”、“人”融合的發展思路,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動科技創新和城鎮化的聯袂并進,通過成熟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積極勇擔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