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昨日,中科院公布今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再次入圍。目前院士增選只是初選階段,入圍的有效候選人共391人,今年年底前將增選出不超過60名新院士。
施一公入圍,饒毅未入圍
院士增選工作從1月份啟動,昨天,中科院公布了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此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在上一次中科院院士評選中落選,前不久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從而引發爭議。今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選中,他再次入圍。而中科院此前曾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為相互獨立,沒有必然關聯。
此前和施一公一起在院士評選中落選的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沒有出現在這次評選的候選人名單上。饒毅2011年曾出現在有效候選人名單上,但此后在第一輪初選時落選,他對此宣布,不再成為院士候選人。
而有內部人士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施一公和饒毅此前落選,都與其國籍有關,而施一公目前已經解決了國籍問題,很有可能當選院士。
候選人年齡與往屆變化不大
中科院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只是候選人名單公布,只是評選的開始,意味著這些科學家通過了資格審查,“只不過知道報了多少人,還沒有到評選階段,就像比賽一樣,現在只不過是確定了哪些隊伍有資格參賽。”這位人士說。
在候選人的年齡、學科分布等方面,和往屆并沒有太大差別,“單位推薦的,只要有資格都可以上”,這位人士表示,因此,從候選人名單上還不好看出今年院士增選和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變化。
焦點
最年輕入圍者37歲
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相比過去十年,今年入圍候選人數量最多,比2005年增加了100多人,所有學部入圍人數都有所增加,其中,較之上一次評選,數學物理部、生命科學和醫學部、地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都增加了超過10人,地學部較2011年評選入圍人數增加了23人。
今年有效候選人中,也出現了一些業內知名的科學家,如復旦大學從事進化遺傳學的金力,從事地震動力學的張培震,從事古生物與地層學的徐星等。最年輕入圍者,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俊,僅37歲。年齡最大的76歲,有兩位科學家,分別從事磁性材料和電氣工程研究。
解讀
增選名額分配根據學科布局
今年中科院公布的有效候選人為391人,是歷年來有效候選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數學物理部從2005年以來的有效候選人逐年增多,從2005年的50人增加到今年的68人。其他學部的有效候選人也為歷屆之最,其中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有效候選人最多,為88人。
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屬于中科院數學物理部)所長陳和生介紹,有效候選人的人數不存在名額問題,只要被推薦人的材料審查后符合要求,由學部主席團確認后,方可為院士有效候選人。而每一次增選的新院士最終將不超過60人。據了解,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
院士是否年輕不應看候選名單
根據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的實施細則,在院士增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推選符合標準和條件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記者統計發現,從2005年以來,近5屆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中,40歲(含)以下的人數,由2005年的9人減少至今年的3人。這是否意味著新增院士年齡分布不夠年輕?
陳和生表示,關于院士的年齡分布問題,大家不要以有效候選人為依據,這個名單不能說明問題,而應根據每次最終當選的平均年齡。“每次新增的院士平均年齡越來越年輕。”他說。
記者統計發現,從2005年以來,最終當選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齡一屆比一屆年輕,平均年齡均在60歲以下,其中2005年平均年齡為58.7歲,2011年為5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