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紅利銳減以及用工成本上升,一些重復、簡單、繁重以及高污染的行業是需要工業機器人取代的。據預計,中國將會在2014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場。而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要把握好這個契機,不斷提升關鍵技術、售后服務,通過性價比贏取更多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廣州數控董事長何敏佳在第一屆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說。
近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在華注冊的機器人行業骨干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經歷近1年的努力,終于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由此正式啟動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歷程。
機器人是集控制論、信息技術、傳感技術、機械電子、人工智能、材料和仿生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高新技術產品,是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高新技術裝備。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以此作為保持和重獲制造業、服務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我國于1972年開始研制工業機器人,至2006年將智能服務機器人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于2012年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國際工業機器人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08~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平均每年安裝量約1.5萬臺,2012年新安裝量2.48萬臺。工業機器人產業經過20多年發展,基本實現了從試驗、引進到自主開發的轉變。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的需求量將達到3.5萬臺,占全球市場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和長三角等地。東北是國內老工業基地,是最早從事工業機器人生產的地區。主要企業如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哈爾濱博時自動化設備、海爾哈工大機器人技術公司等。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汽車制造業、電子制造企業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機器人自動化公司集聚地。除了匯聚上海的國際巨頭ABB、FANUC(發那科)、YASKAWA(安川電機),德國的KUKA(庫卡)公司外,本土企業也涌現出了上海富安工廠自動化、上海機電一體化工程中心、上海廣茂達伙伴機器人、安徽江淮自動化設備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等企業。
珠三角經近3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裝配加工工業為主的制造業生產基地,為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生長土壤。據統計,珠三角地區的年增長速度已經達到30%~60%,尤其是在裝配、點膠、搬用、焊接等工業領域應用廣泛。目前,華為、中興、比亞迪、廣州光寶等企業已將工業機器人引入生產車間。
據悉,中國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機器人操作機的設計制造、控制系統硬件和軟件設計技術、運動學和軌跡規劃技術,生產了部分機器人關鍵元器件,開發出噴漆、弧焊、點焊、裝配、搬運等機器人。但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水平和國外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從數量上看,我國機器人擁有量僅是日本的1/5、美國和德國的1/3左右;而從機器人密度(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上看,韓國是347臺,日本是339臺,德國是261臺,而中國僅為21臺,差距十分明顯。應用領域也僅局限于汽車、機械加工、電子、物流等有限范圍。不僅如此,在產品可靠性、精確度上也低于國外產品;自主創新不足,諸多技術方面停留在仿制層面,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特別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在加工工藝方面,國內廠商的熱處理技術較弱,直接影響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精度。
面對此種狀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呼吁:“機器人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產業,在促進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行業不斷增強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歷史責任感。”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與會的業內人士就如何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建議,在產業現實基礎與條件下,政府、企業應合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政府層面,應加快產業體系建設,規范產業發展秩序;行業內部要加快內力建設,創新商業模式,選準市場關鍵突破口,在做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帶動產業化發展;產業發展途徑上,應充分借助外部資金、人才、技術資源,以推動要素的整合和聚合,并建設若干重點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