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裝備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本土化?邢照斌給出的答案是,“少人化、自動化會成為車輪制造的一種必然的趨勢和潮流。因此,車輪裝備設計開發也應該走向少人化和自動化。”
那么,目前我國車輪生產線自動化是一個怎樣的程度?山東小鴨集團董事長周有志曾經告訴記者,一條單班年產70萬的輪輞生產線,國際最先進水平是1人負責1條,國內平均水平是19人負責1條。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車輪制造企業一直沿用單人單機或多人單機的傳統生產方式。
在邢照斌看來,單人單機或多人單機的生產方式多是采用“自由性節拍”,而這種傳統的“地攤式”生產方式,產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完全靠員工的自覺。因此,實現快節奏、高效率的生產,需要向“強制性節拍”轉變,要求人或設備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符合質量要求的工序加工。“能夠實現這一生產方式的,只能依靠具有強制性節拍的生產流水線。因為,強制性節拍的生產流水線不一定是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采用的也不一定是強制性節拍,只有把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是當前我們所最需要的生產線方式。”
制造“聯手”裝備 從工序分解入手
但是,車輪制造裝備自動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便是國外進口的車輪生產線也僅僅是實現了局部的自動化,沒有對整個車輪的生產進行統一的、全面的自動化設計。”邢照斌說,“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車輪制造企業和車輪裝備研發制造企業聯合起來進行系統的思考,并且在精細化上下功夫。”
他表示,車輪裝備企業要在認真分析當前的車輪產品結構、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的基礎上,進行車輪生產裝備的研發。“不要因為自己不生產車輪就放棄了對車輪產品的研究,車輪產品的發展趨勢就是車輪裝備研發創新的源泉。裝備研發的依據是產品和工藝,作為裝備的研發人員,必須非常清楚車輪產品的結構和工藝以及車輪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不了解這些去搞裝備的研制開發無異于緣木求魚、閉門造車。”
在對車輪產品的工藝進行全面優化和掌握產品質量檢驗的標準之后,就要根據工藝進行工序的分解。“每道工序所需要的專機研發是整個自動化生產線的基礎。如果只是局部采用強制性節拍的自動化流水線,仍然不能完全達到少人化和自動化的目的。”
此外,還要把精益化生產的理念注入到生產線的設計中去。“很多企業,機器設備在加工,人在一旁看守設備或拿取被加工的物品,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因為設備購置和運行的費用與人工費是兩種費用,采用專人看守設備的做法實質上是一種浪費。只有做到人員按個按鈕就離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