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外部需求不足及產能過剩影響,“煤炭大省”山西主要工業產品價格指數持續處于深度下行通道。山西省統計局3日發布數據顯示,1-4月,山西工業銷售收入增長基本停滯,工業利潤已連續13個月下行。
統計顯示,1-4月,山西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691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已跌入負增長區間;實現工業利潤149.8億元,同比下降53%,增速在全國31個省份中居第30位,工業經濟運行十分艱難。
“冷熱交替,是資源型經濟的典型特征。”山西省統計局工交處負責人稱,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省份,山西工業重化特征明顯,利潤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上游,超“重”、過“黑”使工業經濟抗風險能力差。
1-4月,“煤焦冶電”山西四大傳統工業中,除電力行業受益于煤價下跌,利潤同比增長3.5倍外,冶金、焦炭工業分別凈虧損1.2億元和19.8億元。備受關注的山西煤炭工業,銷售收入2318.4億元,同比下降9.4%;實現利潤114.4億元,同比下降63.5%,拉動全省利潤下行62.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消費品制造業,以及部分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實現較快增長,山西從“挖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工業轉型初見成效。1-4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1倍和70.8%.醫藥工業利潤同比增長56.7%。但由于新興產業比重小,無法彌補傳統產業利潤下降的缺口。
分析人士預計,五六月份煤炭市場仍處于需求相對不足的狀態,提升山西工業利潤,需要依靠中長期較為痛苦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當煤炭工業走強時,資金、人才等要素不可避免地匯聚到煤炭行業,從而形成路徑依賴。當前煤炭不景氣形成的倒逼機制,正是解決“資源詛咒”,加速推進山西工業轉型升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