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公司日前在歐洲設立了一個創新項目——用于展示高科技手段如何運用于保健領域,并探索疑難重癥的治療方法。該項目的一個引人矚目之處在于:參與這個項目的科學家都是在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現在,這些被無數科技進步簇擁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也將踏上征程,開辟屬于他們的全新疆域。
醫療器械進步仰仗計算機科技的進步
項目的團隊如朝陽般年輕而蓬勃,項目的淵源卻可溯之久遠。早在1960年,丹尼斯·諾貝爾(Denis Noble)教授便創立了心臟的計算機模型。現在他在牛津大學的團隊已經能夠精準地預測在心絞痛情況下人體對藥物的反應。這種進步完全有賴于計算機科技的進步——一個新的可以模擬人體心臟對藥物反應的軟件。現在,這個軟件已經被五個主要的大型制藥公司運用。然而,這個由100多人一起參與開發的軟件的真正目的遠不止此,更加確切地了解心臟的機能才是科學家更為野心勃勃的目的所在——“現在,在了解心臟機能方面,我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事實上,我們對心臟的了解僅僅只有2%而已。”諾貝爾博士如是說。現在,一些組織團體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啟了人造器官,甚至人造“人”的大幕。開始于2002年并由歐盟生物醫學研究機構資助的“仿真人計劃(Living Human Project)”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正在朝著制造人體所有器官的道路上大步邁進。不過,迄今為止,和所有這些人造器官的項目相比,人造心臟技術仍然是最為成熟的。
加拿大的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是生物研究領域的另一位領跑者。去年,學校附屬的診所完成了一次機器人手術。在外科醫師的操控下,運用機械手(NeuroArm)為一個病人摘除了腦部腫瘤。這項技術創新帶來的一個潛在好處便是:醫生可以在病人處于核磁共振檢測器的檢測之下對其進行手術,以便醫生確定腦瘤游移的脈絡。不僅如此,“這套設備(機械手)還使遠程醫療成為可能,從此之后,醫生和病人便不用同在一個房間了。”細胞生物學教授納威德·賽德博士評價說。
新技術的發明總是如鐵鏈一般,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又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漣漪。也許是受到機械手大獲成功的刺激,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也正著手研制一種能夠檢測和殺傷乳腺癌細胞的機器人。雖然,這個項目現在仍然處于試驗階段,但不久之后就可以在研究室中得見。馬里蘭大學研制的機器人并不是唯一一項癌癥檢測手段上的新進展:基于狗能夠憑借嗅覺來判斷癌癥的存在與否這一事實,俄克拉何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發明的呼吸檢測器大大方便了癌癥的檢查。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期望著能夠弄清癌癥的疑似率與呼出氣體的成分關系。
個人保健器具的革命性突破
除了運用于醫院之中的醫療器械,供病人個人使用的保健器具也有了革命性進步。一家名為“高科技健康”(High Tech Health)的英國公司,制造了一種便攜式系統,它能夠用超聲波緩解人們的疼痛。名為“仿生接觸”(Touch Bionics)的公司研發出一種極為靈敏的仿真手——i-LIMB。這種仿真手可以自行操作,其活動能力與人手幾乎別無二致。“南船座醫療科技之重新行走” (Argo Medical Technologies' ReWalk)公司讓腰部以下癱瘓的人們離開輪椅,憑借著公司生產的腰帶和拐杖重新擁有行走的能力……
除了這些正在為人們提供著便利的儀器,還有一種更為神奇的被叫作“大腦—電腦”的計算機操作界面也投入應用。這種界面包括了觸摸屏、電腦的軟件還有人腦頭皮的傳感器。當電腦屏幕上閃爍不同的字母時,病人被要求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腦屏幕。然后,計算機就能通過其頭皮極其微小的變化來將人需要用到的字母傳感到系統界面。就在兩三年前,這樣的操作系統還只在極小的范圍內被使用,并且價格昂貴(不低于12000英鎊)。后來,由于“劍橋咨詢(Cambridge Consultants)”公司與位于紐約州的沃茲沃斯中心(一個健康實驗室)組成了戰略聯盟,聯手將便攜式傳感器的制造成本降低了2500英鎊,大大拓寬了該系統的目標人群。
曼德科技,劍橋咨詢美國分部的馬克·馬納薩(Mark Manasas)差不多是被這樣一個結果震驚了。“當我接到這個聲稱將改變我們生活的Email時,我非常激動。”馬克說。然而,就像人的智慧總在累積一樣,科技發展也永無止境。不久的將來,“大腦—電腦”所用的通過電極感知頭皮輕微變化活動的技術也將風光不再。賽德教授在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外界可以通過硅片來實現與人腦的溝通。也就是說,那些患有帕金森綜合征以及脊髓癱瘓的人們可以用微型芯片來替代他們大腦中壞死的那一部分。此外,微型芯片還可以被用來治療一些慢性疾病,例如抑郁癥。
賽德博士的這項技術縱然為人們描繪了一副無限輝煌的遠景,但卻因為投資資金的招募出現問題而無法投入市場。看來,保守是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個性,不過,賽德博士還是堅信這樣的情況會有所改變。“人們的好奇心也同樣強烈,只需稍稍戰勝保守,就能為科技進步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