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和結構的現狀
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650億元,同比增長41%,是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2.5倍,也是新世紀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一年。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1.從產業大類結構看,計算機與元器件類產品比重繼續上升,而家電等電子消費產品的比重有所下降。2003年,在以總產值計算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生產規模結構中,計算機類占28.6%,電子元器件類占23.8%,家用視聽設備類占20.3%,通信與廣播電視設備類占19.6%,電子儀器與設備類占2.2%,其他占5.5%。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計算機類、電子元器件類和電子儀器及設備類產品的增速都超過40%以上,其生產規模在全行業中所占比重繼續提高,而家用視聽類、通信類和廣播設備類產品比重則有所下降。這一特點反映了我國各行業對投資類電子信息產品需求逐漸提升的趨勢。
2.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產品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筆記本電腦和高端彩電增長迅速,增幅超過70%以上。筆記本電腦銷售1200萬部,占PC機銷量的50%以上;高端彩電(背投、液晶和等離子電視)銷售收入占全部彩電銷售收入的比例,由2003年的15%上升到2004年的25.9%。新型電子元器件產銷大幅增長,尤其是微型顯示器件和集成電路產品,產銷量較上年增長均超過50%以上。
3.產品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地區和優勢企業集中,產業集中度提高。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信息產業區域。2004年,三大區域的勞動力、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比例分別為83.8%、89.3%、86.7%和88.7%。首批9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已經掛牌,2004年完成的產品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實現利稅總額分別占全行業的79.6%、77%和75.8%。同時,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發展的大企業集團進一步做大;2004年,百強企業中有16家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6家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
4.從行業資本結構看,外資對行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4年底,電子信息產業利用外資超過1000億美元,《財富》世界500強中的IT企業已有90%在我國投資。2004年,電子三資企業(制造業)對全行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工業增加值、出口額占行業的比重分別為77%、70.3%、74.4%和85.8%,比上年分別提高了9.5、12.4、22.4和3.1個百分點;對該產業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86.8%。
二、存在的問題
1.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在企業收益與社會貢獻方面的“反差”加大。電子外資企業完成銷售利潤率上升并高于內資企業,但其每百元銷售收入創造稅金,卻低于內資企業且呈連年下降趨勢。2004年,電子外資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為4.2%,高出內資企業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外資企業每百元銷售收入創造稅金卻逐年下降,2004年僅為0.7元,比2002年降低了0.6個百分點;而內資企業每百元銷售收入創造稅金,近三年來均保持在2.1元左右。這一“反差”表明,加入WTO三年多來,外資電子企業在稅收政策環境方面日益好轉;而內資電子企業在稅收的國民待遇方面卻沒有大的進展。
2.人才結構失衡妨礙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我國電子信息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一方面電子信息產業科技人員較少,IC(集成電路)高級設計師等高端專家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技術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術等級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級技術工人年齡大的多,年輕的少。這種橄欖型人才結構,已經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結構升級的嚴重障礙,特別是對集成電路設計、計算機和通信產品設計等高級人才需求較大的領域更為嚴重。據統計,美國現今擁有40萬人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而我國僅有3000位~4000位設計人才。
3.電子元器件行業與產業整體發展嚴重脫節。其總體特征是,通用元器件生產能力富裕,傳統產品多,新產品所需的新型元器件供給嚴重不足,與國內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電子元器件企業與整機企業聯系不緊密,雙方主要是產品配套的交易合作,缺乏企業間包括所有權在內的深層次聯合;在研發、生產和發展戰略上沒有形成有機協調、良性互動的發展機制。國內整機生產企業幾乎成為國外元器件的組裝線。這種狀況不利于集成產業鏈條各要素形成合力,把產業做大做強。
三、對策思路
1.調整相關政策,改善內資企業的政策環境。加入WTO三年來,外資企業在政策方面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內資電子企業在稅收政策方面仍然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應盡快調整相關政策,改善內資電子企業的市場發展環境。
2.重點支持電子元器件研發和制造,推動良性互動的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形成。解決下游整機企業與元器件發展脫節問題,需要政府從政策和市場方面進行協調。一是出臺鼓勵有實力的整機企業向關聯元器件領域投資的政策,通過資本紐帶加強整機企業與元器件企業之間的聯系。二是政府要重點支持新型元器件的發展,特別是圍繞各種家電消費類產品、移動通信、數字電視、基礎網絡設備等重要整機產品配套的新型元器件的發展。
3.產業政策要從刺激出口轉向鼓勵國內企業基于內需的自主制造和研發。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比其他產業技術進步的速度要快很多,產品生命周期短。同時,由于電子信息產品“技術標準”特征,限制了不同技術標準之間制造經驗的擴散。這使得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技術要求中忙于為委托方提供“加工服務”,難有足夠的“學習”過程,來培育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能力。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和政策制定部門,應從戰略的高度重新認識單一的出口導向政策與自主創新政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把產業發展資源從刺激企業出口轉向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創新,鼓勵產業鏈上互補企業之間良性互動合作機制的形成上來。
信息來源:中國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