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仍難徹底消除公眾對于核電的疑慮,但隨著我國去年重啟了部分核電項目建設,籠罩在核電上空的疑云正逐漸消散。
相比一段時間之前對核電安全和重啟期望的關注,如今核電如何“走出去”,相關法規能否跟上,安全如何保證等問題,核電建設在經過“冰封”之后,正逐漸升溫。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今年以來,關于核電建設進展的新聞不斷。除了有新的機組并網或投入商運外,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國家有可能對新的核電項目批復“路條”。事實上,福島核電事故后,我國對所有核電項目進行了全面檢查,并在檢查結束前暫停了所有核電項目的審批。
去年,國務院先后3次研究核電問題,其中涉及安全檢察情況、核電規劃重新審核以及批準國家核安全規劃。此后,一批核電項目的建設得到啟動,僅2012年11月~12月,先后有4個機組新開工。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16臺,總裝機容量達到1366萬千瓦,在建機組29臺,總裝機容量3160萬千瓦。我國成為世界上在建核電機組最多的國家。
此前通過的 《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顯示,到2020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總計達到8800萬千瓦。
規模和進度都有了,對于核電安全發展的認識也更加明確。在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選址、就近建設核電站作為性價比最好的能源供應方式,正漸成共識。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表示,“發展核電是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清潔能源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他指出,目前,核電發展在中國能源發展建設中擔負著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滿足目前電力增長的硬需求。二是要調整現在的能源產業結構。對于安全問題,“這不是利益問題,而是責任問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表示,國家相關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優先在符合條件的沿海地區進行建設,同時做好內陸地區建設核電的各項準備,包括水資源的分配、放射性流出物的環境影響,以及社會風險評估。
技術戰略正在成熟
去年10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核電建設作出明確部署:提高準入門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電項目,并強調新建核電機組必須符合三代安全標準。 隨著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壯大,核電技術和設備方面都在朝著國際尖端水平快速進軍。對核電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的我國,正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核電產業發展的技術戰略規劃圖。
事實上,我國已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目前正在開展AP1000和EPR三代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并組織開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ACP1000、ACPR1000+和CAP1400的三代核電技術。
近日有消息稱,我國推動核電技術路線統一的努力,正取得進展。如果成功,這將更有助于提升我國核電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也有助于中國企業在國際核電大單爭奪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中廣核董事長賀禹曾公開表示:“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核電配套工業體系和能力,但至今沒有形成符合先進標準要求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品牌,在知識產權、專有技術等一些關鍵環節仍然受制于人,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與主動權。”但從今年5月以來,我國在南非舉行的非洲能源與發展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在境外亮相CAP1400,以及我國企業參與土耳其核電站競標的一系列動作來看,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步伐正呈加快之勢,尤其是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優勢將逐漸顯現。
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建議,將核電出口上升至國家戰略,盡快啟動自主核電品牌的工程建設,形成示范效應。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目前已經具備成為世界核電強國的重要基礎,亟須抓住今后5至10年世界核電新興市場崛起的機遇,在國家的統籌指導和支持下,以骨干核電企業為主體,加快科研創新步伐,在核電自主品牌打造方面取得突破,努力邁向世界核電強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