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召開前夕,記者走進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測控站機房,偌大的房間里只有3個人在值班。4平方米的大屏幕上,上百個指示燈有節奏地閃爍,顯示著機房里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態。
九天牧星,如此“清閑”?
“塔架下,神舟飛船發射時航天員從容敬禮;大洋深處,北斗導航衛星充當漁民‘千里眼’、‘順風耳’;九天外,嫦娥號探測器不斷向深空邁開前進步伐。這一切,它們功不可沒。”
似乎是看出了記者的疑問,工程師唐書國指著一旁的監控臺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無聲的‘戰友’,各種設備的信息都匯總到這里。對于發現的問題,系統都能自行修正。”
正說著,機房廣播里傳來“1分鐘準備”的提示音。
操縱臺前,測控工程師路達峰輕點鼠標,有條不紊。大廳另一側,通信工程師武曉監視著大屏幕上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態,保持信道暢通。還沒等記者看明白怎么回事,一次測控過程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完成。
“過去緊盯屏幕、緊挨電腦、緊繃神經的情況沒有了。”唐書國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國家對于航天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衛星測控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隨之加快,實現了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
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把科技人員從繁重的值班任務中解放出來,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僅去年一年,該測控站就有13項技術革新成果,3人在相關科研領域摘得獎項。
“窺一斑知全豹。雖然大多時間我們堅守在機房里,但從近幾年測控設備更新換代的頻率和技術含量可以看出,國家科技的總體實力在不斷提升。”
唐書國告訴記者:“十八大就要召開了,這將是一次規劃我國未來發展藍圖的盛會。作為航天人,我們希望未來能讓航天事業發展更快、火箭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