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近段時間在某知名建筑論壇上,網友描述當前智能系統的運行狀況時,直言不諱地說“自動化變手動、手動變不動,中國很多智能建筑徒有虛名”。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黃久松認為,造成“智能建筑不智能”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追根溯源,與當前不完善的行業標準有必然的聯系。
行業標準出現了哪些問題?業內人士該如何面對這一困境,從而盡快建立一套系統、科學的標準。
“沒有樓宇自控系統的施工規范,工作中缺乏參考的依據,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的經驗,有些技術問題在我們能力范圍內,可以得到很好解決;有些涉及到土建、給排水等專業的技術,我們沒有權限,只能交由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士代為操刀,他們對智能化工程不承擔相應責任,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對整個智能化工程造成很大影響……”北京某智能工程企業的工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缺乏施工標準導致工程質量無法保證,只是標準問題中的冰山一角。標準不深入、執行力不強……問題也屢屢遭到人們指責。
少量系統,游走于標準“空白地帶”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智能建筑理念。隨后幾年,這種智能、高效的樓宇管理理念逐漸被設計師、房地產開發商認可,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掀起一股“智能化”高潮。與此配套的智能建筑行業標準陸續出臺,《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居住區智能化系統配置與技術要求》……這些標準為業內人士參與實踐工作提供了權威、可靠的依據,確保了各類智能化系統的高效運轉。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黃久松向記者坦言,現在信息、網絡技術不斷向建筑業滲入,系統集成技術能將所有的數據集中在一個綜合性操作平臺上。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對建筑內各個系統發號施令,各系統在收到命令后,全力配合,產生聯動效應,系統集成將成為未來智能建筑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但是,與技術配套的信息網絡和控制網絡互聯互通協議標準,集成工程設計、施工、驗收標準尚未出爐,這個新型技術領域的行業標準還處于“真空地帶”。技術人員在平時的操作過程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試探著前進,時常會感到很迷茫;另外,當前節能減排工作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控制大樓內空調、照明等設備能耗的樓宇自控系統理應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節能工作的“得力戰將”,但是目前的節能工作還停留在倡議階段,可操作性不強,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節能體系。相關部門也沒有專門針對節能問題對建筑內各個系統的能耗運行情況提出具體的要求。因此,即便甲方想對建筑物內部的機電設備進行節能改造,卻苦于找不到衡量依據,不知道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導致很多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舉步維艱。
法規落后,難以跟上時代步伐
近些年來,互聯網、自動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IT技術、以太網逐漸進入建筑,將建筑帶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在技術不斷發展、不斷深入的時候,有些行業標準沒有及時跟進,出現標準滯后的現象。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專家郭維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由于建筑智能化技術發展得速度很快,系統標準更新周期最好為3~5年。但是,細心的業內人士發現,安防、綜合布線等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標準更新速度快,目前最新版本的綜合布線設計、驗收規范都是2007年修訂的,它們成為智能標準中的“新生代”,不過,像消防、樓控等專業性很強、技術門檻很高的領域,標準修訂的間隔時間比較長,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信息技術設備用電不間斷電源通用技術標準……很多系統標準的最后一次修訂時間都可以追溯到2002年,或者更早的時候。
郭維鈞介紹,現在我國的智能系統分支多,各個子系統的工程標準也悉數出臺,但是有不少的標準都是多年前,根據當時的建造水平和實際情況制定的。現在智能化系統越來越多,建筑情況越來越復雜,有些標準已經不能適應現在技術發展的要求。當技術人員碰到具體的問題時,找不到與之對應的性能指標,無法指導后期的工作。因此,對于現有的智能化標準,應當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加強更新換代的速度,使其更好地為建筑服務。
除了居住小區之外,醫院、商場、酒店、大型體育館……越來越多的公共建筑配置了智能化系統。由于這些建筑物的功能不同,對智能系統的要求也會有所側重,例如在銀行、博物館等特殊建筑物中,對安防系統要求較高。在某些特定的場所,技術人員還需要為其量身定做一套個性化的設計方案。在這種情況下,技術人士應該為這些特殊建筑建立一套相匹配的智能化工程標準,保證它們的工程質量。不過,目前大家見到的各種類型的公共建筑物,在工程建設中,都是遵循統一的設計、驗收標準。在同一個模式中,所有的建筑呈現出千篇一律的面孔,很難突出不同種類建筑物的功能屬性。
標準落實,遭遇非強制性的尷尬
盡管建筑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很關注行業標準,不遺余力地致力于標準制定、修訂工作,使得我國的智能建筑行業標準初步形成,但是業內人士發現,很多智能系統的設計人員、工程建設企業在落實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標準行事,導致很多智能化系統質量不過關,有些系統在運行一段時間內,還是出現“自動化變半自動,半自動變手動”的現象。郭維鈞認為,智能建筑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屬于新型朝陽產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先進技術能否應用于建筑,在業界還有爭議,短期內不能對其妄加結論。因此,現在大家看見的工程標準只屬于推薦性標準,給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可供參考的依據。它的好處在于可以使技術人員根據情況,自由選擇參考依據,但是這種推薦性標準也容易出現一個弊端,缺乏法律強制性,不能對技術人員進行硬性約束,使得各種類型建筑的智能化質量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黃久松認為,現在系統標準體系建立起來了,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大家各自為營,不按照標準辦事的情況屢屢出現,比如在工程驗收環節,甲方代替驗收方,從感官上對工程質量加以驗收,致使現在很多的工程質量不高,這些對于行業可持續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