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智慧地球是數字地球與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有機融合的產物。智慧地球時代需要更加豐富和完善的空間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機制,這也就賦予測繪地理信息學新的使命。
2012年,我國數字城市建設進入全面推廣階段。我國將從已完成數字城市建設的地區中挑選3個左右的城市,適時啟動智慧城市試點。
據報道,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地級以上城市共有41個,其中副省級城市10個,直轄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李德仁表示,我們已走過以繪制地形圖為主的小測繪,正在發展成為以地理空間信息服務為主的大測繪,并逐步邁向智慧地球時代。這一發展態勢也給測繪地理信息學賦予了新的使命。
向智慧地球邁進
2009年,IBM公司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2009年11月,溫家寶總理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要求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目前,我國已將這項技術發展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據悉,目前我國已在270多個城市開展數字城市建設,120多個城市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并在60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基本建成、應用廣泛。下一階段,我國還將啟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
李德仁介紹,在智慧地球時代,我們將充分享受到智慧的電網、交通、醫療、教育、城管和應急等應用系統,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為每個人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舒適和安全。
“這就需要測繪地理信息學進一步向更加智慧的方向發展,為智慧地球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李德仁說。
三大支撐技術
智慧地球是數字地球與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有機融合的產物。其中,數字地球相關技術涵蓋地球空間信息的獲取、管理、使用等各方面,數字地球從數據獲取、組織到提供服務,主要包括天空地一體化的空間信息快速獲取技術、海量空間數據調度與管理技術、空間信息可視化技術、空間信息分析與挖掘技術以及網絡服務技術。
物聯網技術主要是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互聯互通。未來物聯網將與水、電、氣、路一樣,成為地球上的一類新的基礎設施。
云計算技術則是一種基于互聯網模式的計算,是分布式計算和網格計算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是隨著互聯網資源配置的變遷逐漸形成的。
李德仁說,云計算關鍵技術使得用戶無需關心操作系統、數據庫及平臺軟件環境、底層硬件環境、計算中心的地理位置、軟件提供方和服務渠道。
以空間信息處理領域為例,云計算平臺將極大地釋放計算資源的潛力,充分共享各種復雜分析和處理算法以及相關經驗,極大地提高解決復雜空間信息分析和處理的能力。
智慧地球時代的新使命
李德仁表示,智慧地球時代需要更加豐富和完善的空間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機制,這就賦予測繪地理信息學新的使命。
不過,視頻與GIS的融合只是智慧地球時代賦予測繪地理信息學新使命的一個方面。其他還包括位置云、遙感云、空天地一體化的傳感網與實時GIS(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的智能手機、室內與地下空間定位及導航、空間數據挖掘等7個主要方面。
李德仁指出,智慧地球是基于數字地球、物聯網和云計算建立的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以實現對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務。當前應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拓展智慧地球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學的新使命,將傳統測繪提升至能夠實時、智能地采集和處理海量空間數據,提供空間信息和知識服務的智慧測繪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