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誕生,到如今開始進入收獲訂單階段,佛山一名企業家以母公司孕育子公司的方式,將資金鏈條的觸角伸入了鮮有本土老板踏足的高科技機器人系統開發領域。
開發4年方接到第一張訂單,一家順德企業一口氣引入了5臺機器人,在制造業困頓的當下迫切謀求產業轉型升級,這一舉措揭開了順德企業走向機械自動化的序幕,也讓機器人進入生產線的新思維走進順商的視野中。市場需求開始顯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高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然而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在本土,仍然面臨著重重考驗。本期《順商擂臺》邀請新興產業的創業者,他是順德首位試水開發機器人系統的企業家,通過他的故事可以窺探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悄然蔓延的新趨勢。
起步:趁“亂世”入市
霍錦添來自佛山禪城,剛畢業時在一家國有集體企業從事經營管理。20世紀90年代,企業轉制,他先從承包一間公司入手,然后自己創業,10多年來一直從事不銹鋼制造業,資金、行業和市場的鋪墊,為他打下開發機器人系統的根基。
從事制造業多年的霍錦添,在一線車間走動時發現近年工人的成本在不斷上升。隨著珠三角從民工潮走向用工荒,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成本不斷加大,引入機器人進入傳統制造業的商機萌生。“這一新興領域未來的市場需求肯定是井噴式發展。”
真正的實施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亂世”中進行。在歐美國家國內經濟低迷時,不少歐美企業迷失了方向,從事高端開發公司的機器人訂單銳減,企業急切尋求新興市場?;翦\添立刻飛赴意大利考察,并在“亂世”中以相對低的成本取得意大利開發公司的技術合作合同,獲得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艱辛:4年后才接到首張訂單
獲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高起點并未能立刻給他帶來盈利。2011年,也就是公司成立4年后,他才迎來了第一張訂單。
回顧這4年的起步,霍錦添坦言,當時承受的風險很大,“中國機器人系統起步慢”。以前的企業家不愁沒工人,在近幾年的用工荒中,還未能從傳統的模式中轉變過來。如何引燃傳統制造業企業的市場需求,成為霍錦添致力的方向。
霍錦添在陳村開設的不銹鋼材公司,在多年的經營中擁有了一定的資本,在該公司對面的空地上,他設立機器人系統開發公司。這兩個看似完全不一樣的產業,在后期開發中實現了資源的整合。
在資金鏈上,霍錦添以“母養子”的方式,開始了4年的“燒錢”之路。在沒有銷售業績之前,各種前期的研發投入只能依靠不銹鋼材公司的投入。僅成立第一年,就投入了超千萬元資金,后來還不斷追加。“如果沒有不銹鋼材公司不斷投錢,恐怕這個企業早就死掉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一“燒錢”的過程并不盲目。近幾年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去年,富士康公布三年內引入百萬機器人的計劃。本土順德企業也開始往機械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這都為他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商機。
收獲:訂單的春風吹到
“去年我們賣了20臺,今年保守估計可以達到50臺。”隨著去年第一張訂單的出現,這個被打開的“市場缺口”開始不斷壯大。霍錦添認為,未來幾年將進入“井噴”期,很多金屬材料制造工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在不斷攀升,新引進的企業正逐步接受新的生產流程,增加引入機器人的數量。
“關注的人很多,也有風投等機構前來詢問,但是觀望的情緒濃。”為了拿下第一張訂單,霍錦添開始鎖定不銹鋼材公司的客戶資源。機器人的系統開發先從生產制造的拋光、金屬表面處理等環節試水,而不銹鋼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中,很多企業需要這一生產流程。一個順德老板成為他鎖定的潛在開發客戶,這名老板長期接觸歐洲市場,對于前沿的產業趨勢很了解。經過解說,這名老板看到霍錦添公司開發的成果后買下了一套系統,并購下了第一臺機器人,經過試驗后隨即增加了4臺訂單。在第一個螃蟹效應之下,觀望中的順企開始大膽引進。
業界:機械智能化開始預熱
回顧艱辛創業經過,霍錦添認為,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高端裝備制造作為十二五規劃七大戰略產業之一,將會在未來5年加速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對制造自動化會產生強烈需求,工業機器人市場將高速成長。
“但是這個領域企業家的接受度并不算高。”業界人士也指出了風險所在。目前機器人動輒過百萬的成本,并非小企業能夠承擔,而本土技術的開發,仍然在起步階段,企業的開發成本比較高。
業界人士指出,在制造業利潤日益降低的當下,企業自動化的機械生產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順德不單有了第一家專門研發機器人系統的企業,“機械自動化也開始預熱。”有行家指出,目前一部分順企內部已設立了自動化研究院,謀求產業智能化發展,機器人替代手工開始被企業家所接受。然而,高昂的研發成本令相當一部分想轉型升級的企業卻步。行業內的人士表示,單個企業研發自動化設備難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若能連鎖化引用到同類型同產業的企業中,能節約開發成本,業界人士建議,抱團開發是未來中小企業走向機械自動化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