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業界,中國被公認為是潛力最大的市場,未來3至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機器人裝機量最大的國家。許多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巨頭,如今都把中國市場看做“決勝未來的戰場”。企業用工業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的速度正不斷加快。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正在“變形”。臺灣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表示,富士康將投資千億元在山西晉城等地建設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并要把工業機器人產能從2011年的1萬臺擴充至100萬臺。而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富士康在內地雇傭工人的數量頂峰時期曾超過100萬人。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富士康,全國不少企業都有“機器人戰略”,機器人時代正悄然來臨。
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
2010年,富士康研發的機器人在山西晉城園區投產,2011年,這一園區的機器人產能達到1萬臺。而在晉城的富士康廠房內,如今已有了“貨真價實”的機器人。
在富士康,這些外形奇異、動作單調的“機器人”被稱為Foxbot。準確地說,這些機器人尚且只能稱為“機械手”。不同于一線生產工人的8小時工作制,這些機器人可以每天24小時不知疲倦地工作。
機器人不只出現在富士康。
在安徽合肥包河工業園區一個偌大的廠房內,200多臺焊裝機器人整齊排列,不需要工人操作,由電腦控制井然有序地工作。在這個焊裝機器人生產線上,每51秒就能組裝兩三千個零件,生產一臺車。
在廣東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整潔安靜的空調車間里,不見一個工人,只有一個機器人在21米長的生產線上來回走動工作著。這一幕,徹底顛覆了記者對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粉塵滾滾、人來人往的印象。
該公司助理總經理蔣仕元不無得意地說:“該生產線可以24小時工作,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倍。而機器人加工可以精確到3微米,誤差比頭發絲還小得多。高質量加上低成本,使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一路暢行。”
記者調查發現,企業用工業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的速度正不斷加快。
2008年人力成本上升,工業機器人開始在制造環節嶄露頭角,當年我國銷售達到7500臺,其數量是前24年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之后,機器人應用急速擴張。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粗略統計,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同比增長130%;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同比增長62%。
與人類相比,出現在一線生產崗位的機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產效率方面也具備優勢。此外,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勞動力成本。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耿曄強告訴記者,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是一種趨勢。
像富士康,早期得益于大陸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近年來這一優勢正在消失。因此企業會從利潤最大化出發,降低生產成本以提高利潤。未來的勞動力密集型工廠將會逐漸使用機器人取代工人,以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甚至表示,一個“家家都有機器人、廠廠都有機器人”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機器人來了,人往何處去
事實上,不僅在山西晉城,富士康的“機器人戰略”也在其他省份實施。其研發團隊已在洛陽啟動“百萬機器人”計劃,以實現對重復性強、作業強度高的人工勞動的替代。
如此大規模的機器人投入生產一線后,將會對企業用工產生什么影響?一線工人又將何去何從?
盡管富士康表示機器人將用于“協助”而非“替代”人類生產,但大批機器人上崗后,短期內擠占崗位的現象將不可避免。
在富士康的工人隊伍中,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占多數。這些年輕人對于機器人的到來感到喜憂參半,喜的是機器人能將自身從單調、枯燥的生產一線解放出來,憂的是崗位被機器人擠占后自己還能不能在廠里待下去。
如果機器人替代了人,人又該往哪里去?
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剛說,短期來看,“機器人戰略”勢必導致一批生產工人下崗。但同時,大規模機器人的出現也會催生大量新崗位,包括機器人的研發、操控和維修等。
謝剛認為,機器人承擔的是一些重復、簡單的工作。人力被解放后,可以投入到服務、研發等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一旦機器人大規模投入生產線,企業就要想辦法對被替換下來的員工進行再培訓,使其重獲操作、維護機器人的工作機會,或者進入一些伴隨機器人而產生的新部門就業。
“隨著機器人加入生產,企業會對一線生產工人提出更高的要求。長遠來看,反而有利于一線生產工人提升工作檔次,告別枯燥、技術含量低的生產勞動。”謝剛說。
“要給員工更高的工資。他們的力量不在于制造,而在于創新。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趨勢,符合中國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郭臺銘說。
機器人制造,產業競爭新領域
實施“機器人戰略”的富士康,目前擁有機器人制造硬件、關鍵零組件、軟件、系統集成以及遠端遙控等五項技術。而早在2007年,富士康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就已成立。在業界看來,富士康機器人項目的啟動,不僅將推動企業內部轉變生產方式,也將帶動地方相關產業以及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
雖然中國制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只有數萬臺,但據測算,“十二五”期間,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將呈井噴式發展,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預計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年均市場規模將在40億元以上。
在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業界,中國被公認為是潛力最大的市場,未來3至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機器人裝機量最大的國家。許多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巨頭,如今都把中國市場看做“決勝未來的戰場”。
日前,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28臺通用型工業機器人,被統一發往一汽集團的汽車焊接生產線。28臺標準化機器人批量“闖進”德系汽車的生產線,與長期占據這一市場的國外機器人同臺競技,這對于新松公司來說還是第一次。
記者調查發現,本土的機器人企業正在奮起直追,沈陽、西安等地的機器人研發速度很快,而珠三角地區的應用市場則增長最為迅速。
據統計,僅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就有63家機器人企業會員,2011年產值達160億元,平均年增速為50%至60%。當地為解決企業使用機器人前期投入太大的問題,還采用了靈活的“雇傭”營銷,即企業可以“先用再付錢”,機器人做得不好也可以將其“炒”掉。
如果說機床是“工業的母機”,機器人就是“長了大腦的機床”。一位機床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國人必須明白,“中國制造”要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競爭,就不能只用別人的工業設備,那會使中國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環節,“為了不被競爭對手的機器人‘殺死’,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機器人武裝自己”。(《半月談》2012年第19期,記者 張羽 劉翔霄 魏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