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5月《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以來,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正在征求意見過程中,預計將于2011年底前出臺。“智能裝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日前表示。
未開發的“金礦”
在“十二五”規劃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無疑是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內已具備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其市場空間巨大。
高端裝備制造業包括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智能裝備在內的五大產業。相比重型機械、核電、高鐵、航空、中高端數控機床、海洋工程裝備,作為高端裝備制造重要組成部分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尚屬比較新的概念。智能裝備制造的發展藍圖也將越來越清晰,其巨大的市場前景更是充滿誘惑。
“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屬于比較新的概念,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尚未被市場充分發掘的金礦。”有分析人士指出。
目前,對于智能裝備的范疇,業界普遍認為,其為先進而智能的高端裝備,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融合,通常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和控制功能的裝備的統稱,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
政策給力
據了解,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以及在推動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并且還將建立首臺(套)裝備示范項目保險機制。
今年年初,中國保監會有關部門便與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等單位,共同在京舉辦了首臺(套)裝備示范項目保險機制啟動大會,中關村部分企業作為首批首臺(套)生產企業簽署了保險合同。
“建立首臺(套)裝備保險機制是科技金融工作的一大創新,是促進科技與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將有利于國產裝備的市場化進程,也將有利于科技企業的產品研發。”有關專家表示,可以肯定在“十二五”期間,支持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將很“給力”。
據悉,有關規劃將明確,“十二五”期間,智能裝備要突破新型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工業機器人等核心技術,推進制造、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支撐國防、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發展和升級。
在不久前舉行的“2011中國海洋油氣鉆采與工程裝備高峰論壇”上,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前任副理事長趙志明透露,《智能裝備“十二五”規劃》三稿已完成,預計年內將發布。
與此同時,今年8月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緊急發布了《關于組織實施智能裝備發展專項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發展該專項是為加快智能裝備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對此,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旭靜認為,當前國家針對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推出的多項政策,將從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和集成化等方面提升裝備制造產業走向高端市場。
銀河證券分析師王華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是當前證券行業非常看好的新興行業,它的發展將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而國家積極的政策對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有著引導、支持和推動的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智能變電站優化集成設計建設指導意見》,智能變電站被定義為工業設施,要求簡約,提高設備集成。專家認為,在電力領域,智能裝備快速發展,首先能夠為智能變電站建設帶來利好。
大而不強的尷尬
事實上,智能裝備的快速發展在“十一五”時期已經有所表現。其中,在電氣工業領域,高效清潔發電設備、高性能輸變電設備因科技含量較高,被看作是智能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以來,上述兩種類型裝備的自主化成績顯著,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高效清潔發電設備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同樣引領了我國裝備制造業成長。
然而,市場、政策、資本的多重向好,仍然難掩我國智能裝備制造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已經達到2.2萬億美元,而美國和日本兩國制造業總量分別為1.5萬億美元和1.23萬億美元。中國裝備制造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領域還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前端研發設計與后端的銷售環節都受制于人,過度依賴投資增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礎配套能力滯后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裝備自給率雖達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
對此,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認為,中國傳統工程機械行業只有轉變為“傳統+新興”的結合體變為高端制造型企業,也就是企業在傳統產業的基礎和積淀上,形成新的技術突破和提升,才會被市場看好,“既擁有傳統產業的較低估值,又享受新興產業的高成長性,這樣的企業才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指出,現今國內裝備制造業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端制造環節主要由國外企業掌握、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問題。而中國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標志包括: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第一,超過一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于世界前三,成為影響國際市場供需平衡的關鍵產業,擁有一批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處于全球前列的世界級裝備制造基地,原始創新突破,一批獨創、原創裝備問世等多個方面。
采訪中有專家認為,除了企業自己加大研發投入之外,現行體制機制也是制約因素之一。“具體來說,一是企業研發投入的資金規模還較小,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三是符合產業特點和要求的資本市場不完善,如創業風險投資、場外交易等不發達,融資體系不健全,具有創業風險投資管理理念和經驗的人才隊伍缺乏。四是部分領域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如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的價格形成機制等,都是制約相關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五是條塊分割,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和資源沒有形成合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指出。
據悉,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將繼續增大,智能裝備產業發展重點將明確,“十二五”期間,國內智能裝備的重點工作是要突破新型傳感器與儀器儀表等核心關鍵技術,推進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發展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