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備投入上,除了以特高壓為主的一次設備之外,智能電網建設將全面轉向電網智能化的六大方面:發電、智能輸電、智能化變電站、智能配電網、智能用電和智能調度。
2012年中國國際供電會議除了備受矚目的開幕式、主旨報告、特邀報告、論文交流外,同期舉辦的電力裝備展覽也格外引人注目,面積達到5200平方米的展覽區匯集了施耐德電氣、日立中國有限公司、通光集團、思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團公司、中電普瑞工程有限公司等54家國內外重要的供電設備生產企業,展示了配電系統特別是智能電網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相關設備。
從施耐德電氣帶來的以電力需求側管理(DSM)為重心的智能電網解決方案到,通光集團“光纖光纜,輸電線纜,裝備電纜”三大主題產品,再到南瑞集團的智能微電網技術、配電自動化系統,無不體現出創新型、高科技電力設備對于智能電網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智能電網的建設重點將是通過現代先進技術的高度融合,全面提高大電網運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以及供電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最終實現我國電網的跨越式發展。在設備投入上,除了以特高壓為主的一次設備之外,智能電網建設將全面轉向電網智能化的六大方面:發電、智能輸電、智能化變電站、智能配電網、智能用電和智能調度。據統計,至2020年,包括電網接入、柔性輸電、電網監測、智能化變電站、智能電表、充電站/樁等設備在內,電網智能化所帶來的設備市場容量將超過6200億元。
具體在各個環節的建設上,則是指發 電要通過裝置、電網的智能化或大容量的電網儲能,提高新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的發電接入;智能輸電要應用柔性輸變電技術,提高輸電系統的傳輸靈活性、傳輸效率和傳輸容量;智能化變電站要采用先進、可靠、集成、環保的智能設備,以實現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智能配電要建成配電自動化和配網調控一體化、智能技術支持的系統,實現微電網的靈活接入和安全運行;智能用電和調度則是要通過信息的交互和處理,智能地掌控和支配電力,實現對電能科學化的管理。
有關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接入設備總需求將超過1000億元。而智能電表相關設備領域更是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除此之外,電池、電機、電控等支撐技術將得到重點發展,到2015年全國計劃將在20個以上示范城市和周邊區域建成由40萬個充電樁、2000個充換電站構成的網絡化供電體系,以滿足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能源供給需求。
智能電網為我國創新型電力設備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將促使我國電力設備進行新一輪的技術升級和變革,從而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的良性循環。目前,電力電子、新能源開發、安防監控等多個行業的設備制造廠商紛紛緊跟國家智能電網的建設進度,以創新型產品為智能電網提供技術支撐,智能電網帶來的聯動效應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