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美國商務部對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查。我們將公司賬目、成本等相關材料提供給他們,也對他們的有些數據進行了舉證和反駁。”重山風力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重山風力)通關科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這樣描述該公司在接受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應用級風電塔“雙反”調查時的場景。
“但是,目前看來,可能并沒有轉機。”言辭間,他頗顯無奈。
重山風力并不是面臨風電塔“雙反”調查的唯一企業,風電塔也不是遭遇“雙反”調查的唯一領域。今年以來,光伏和風電,這兩個新能源領域的“主力軍”頻頻遭受來自美國的“雙反”調查,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越發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風電塔企業如何撬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如何突出重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大事。
美國大門徐徐關閉
此前,美國風電塔市場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
但是,隨著中國、越南等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開始進軍美國的風電塔市場,美國本土產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據美國風輪發電塔制造商Katana Summit的一名高管介紹,進口風電塔在過去幾年間逐漸蠶食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去年已占到美國國內市場的近一半。其中,美國對中國和越南的風電塔進口數量較2010年翻了一番。
在這種情況下,2011年12月29日,美國風塔聯盟向美國商務部及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上述兩國“雙反”調查的申請。
今年7月2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初裁結果:包括重山風力、華銳風電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將被征收高達20.85%~72.69%的傾銷稅。而此前,美國商務部在本案反補貼初裁中已決定征收13.74%~26%的臨時反補貼稅。至此,我國涉案企業反傾銷、反補貼初裁合并稅率高達34.59%~98.69%。
美國風電塔市場的大門也將隨之慢慢關閉。
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還是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北京嘉潤道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因為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分別于2012年12月16日和2013年1月31日做出該案傾銷終裁和損害終裁。所以,在余下的時間里,他們還將聽取企業對于初裁結果的評論意見,并會在終裁前進行實地核查。積極配合核查,稅率或許還有降下來的可能。”張濤介紹道。
風電塔商“當頭一棒”
雖然理論上還有轉機,但是重山風力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所遭受的“當頭一棒”已是致命一擊。
“目前,美國市場已經無法出口,而這幾乎是我們出口市場的全部,我們將很快面臨停產。”
相比之下,整機制造商華銳風電的處境則好很多。
華銳風電的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此次“雙反”對其影響有限。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以生產出口整機為主,而風電塔部分在整機成本中所占比例有限;其次因為美國市場是我們剛剛開拓的,銷售機型也不多。”
雖然如此,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風電企業還是非常關心這次“雙反”調查。因為一旦風電塔“雙反”成立,美國很可能將“雙反”調查延伸到風電塔以外的產品,甚至還有可能引起歐洲的效仿。
而我國是風電制造業的世界第一大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能生產風電整機的企業就有近90家,葉片生產企業超過50家,風電塔企業更是有近百家之多。但是國內的市場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這相比于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檢測中心給出的我國目前風電產能4000萬千瓦來說,不過1/4。
在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外市場的大門如果也對我國風電企業逐漸關閉,結局可想而知。
突圍之路不好走
風電塔商如何才能突出重圍,重獲新生?
記者就此采訪了中科風電(北京)有限公司研發主管李新華。
據她介紹,風電塔技術含量不高,目前國內大部分風電塔企業都是走的“來圖加工”模式,多數企業只是簡單的加工方。而風電塔的設計是要配合整機來進行的,所以單純的風電塔制造商很難在技術上有所改進和突破。
“不過,企業可以在加工工藝或者是保養維護等方面著力,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完善售后服務來改變現狀,但是這種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如此被動的情況下,轉移市場是這些風電塔制造商的普遍選擇。”李新華推測。
重山風力的應對措施即是如此。
“我們現在也在轉型,但受技術、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的限制,轉型并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所以我們打算開辟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市場以應對眼前的危機。”重山風力對記者透露。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提醒:“對于想‘走出去’的風電企業,如何規避和應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非常重要。僅僅依靠轉移市場,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并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