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看到機器人搶了人的飯碗,別忘了它將孕育新崗位,比如機器人生產研發人員、維修工程師……社會絕不是不尊重技術與勞動,而是對技術的需求將更高。”讀到中國南方制造業在今年春天投用“機器人員工”的消息,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陳嵩這樣告訴記者。
與陳嵩的判斷類似,在人力資源專家看來,基于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大氣候,南方企業用工方式的改變是在向“技能”致敬。令他們著急的是,教育領域乃至社會都還沒做好足夠的應對準備。
市場對藍領“狼吞虎咽”
一家在華網絡圖書銷售企業的倉庫里,幾千平方米的空間僅需兩人運作,由于借助高度信息化手段,系統會根據提示啟動機械臂抓撈所需物品,分包投遞。
如同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產業工人搗毀“搶走了他們飯碗”的機器,許多人對此事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在向“手藝”潑冷水,技術工人將因此失業。
“恰恰相反,機器人或者說高度機械化的出現本身是迫于人才缺口巨大的壓力,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尤其是正處于結構升級的制造業。”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說。
技能人才,又被市場親切地稱為“藍領”。業內用“狼吞虎咽”來形容市場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但這點,并沒有引起外界足夠的注意。
今年1月,北京一場有關中職生發展的新聞發布會上,一組數據引來非議,它說:過去5年,中國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中職生的就業率有這么高?”“有沒有水分?”面對記者的詰問,編者之一的陳嵩有些激動,他說,“一切有據可查。”
這組數據實則出自《2012年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這是中國首部聚焦中職生就業情況的報告,由教育部策劃編寫。而比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中職生的就業率確實高于普通高校畢業生過去多年的平均就業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87%、90.7%、90.6%。
“過去五年,全國中職畢業生有3000萬,他們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人力資源支撐。”在陳嵩看來,中職畢業生的高就業率是我國產業升級、快速發展的縮影;而產業的升級,也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為求學歷,1/3中職生放棄“手藝”
在業內看來,南方電子制造業用工方式的改變正對人才市場、乃至學校教育產生深遠影響。馮麗娟注意到,原本每年進入校園招聘上千人的制造/重工類企業,近年校招額度僅維持在每年三四十人,這些人是作為技能精英來培養。“企業希望在重復型勞動上減少成本,以便給高技能人才提供更高的薪水。”業內預計,第二產業中的“大頭”——制造業將首先成為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以市場需求為生命線的職業教育領域,對這種需求嗅覺靈敏。“原本,在上海從事汽車修理只需要中專畢業。慢慢地,畢業生進入越來越多在上海開業的汽車4S店,從原本只要修一個零部件,到要精通多種部件、多種車型,并且還要同時懂得汽車營銷、保養、維護知識,3年的職業教育難以勝任這份工作。”陳嵩說,汽修專業是上海首批設立中高職貫通的專業,目的就是為了給技能一個進階通道。與之類似的專業還有護理。
市場的需求令陳嵩鼓舞,但社會風氣亦令他揪心。他發現,在上海,每年有1/3的中職畢業生考取更高學歷,包括大專、本科等,而追求更高學歷的代價是犧牲了自己的“手藝”——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都放棄了在職業學校的專業。
“學生們不愿意成為藍領。”陳嵩感覺,“學歷崇拜、輕視技能”的沉疴或有礙國家未來產業結構轉型的步伐,“藍領”的素質事關“中國制造”的水準。
大學生太多擠占“藍領”產量
問題是,學歷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好工作”,大學生要找到他們認為體面的工作越來越難。就在4月26日,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會透露,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699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至4月19日,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率28.24%,其中研究生36.59%,本科生26.6%,??粕?6.84%。“史上最難就業年”再一次被套在這屆畢業生的頭上。
此時,讓我們來看看柳州,一座我國西南的工業重鎮,支柱產業以汽車和機械為主。這些年,柳州堅持將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工程。全市學校里,汽車、機械相關專業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的70%以上。2008年-2010年,柳州新增的10萬產業工人中,7萬人來自職業學校。預計到2015年,全市產業工人將需要42萬人,目前還有10萬缺口。
柳州的缺口僅僅只是中國對技能人口需求的縮影。百萬級的技能人才缺口如何填?有人把矛頭指向“大學生”,流傳于業內的說法是,中國大學生正嚴重擠壓每年我國“藍領”的產量——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2000萬,其中大學生為700萬左右,占三成。
“社會不需要那么多本科生,中國也不需要那么多白領。”馮麗娟說,大學畢業生每年在新增勞動力的合理占比應在一成左右。大學生執意進入“白領”崗位,未來要習慣“慢成長”——首先,求職難;其次,在一個崗位的逗留時間將很長,晉升空間將遠低于“藍領”崗位。因為,這與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