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師資、無硬件、無教材,“三無”專業卻被包裝成為明日就業之星
“物聯網、云計算專業學生會的東西,一般計算機或電子工程系的學生差不多也能悟到七八分,但從就業面來看,卻要受到很大局限。”
“申請新專業,不過是個要錢的噱頭”
企業:不會招聘 “云計算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來做核心的研發工作
百校大戰物聯網
“高?,F在引入物聯網專業,是個很大的挑戰”,目前物聯網教育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先走出一步再看下一步往哪里落腳”。
短暫的疑惑稍縱即逝,幾個科系迅速投入“時髦”專業的爭奪之中。“和我們相關的是云計算、物聯網工程等專業。云計算爭議不大,焦點主要在物聯網。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很難輕易地敲板歸到哪個院系:計算機系可以,電子信息工程系可以,甚至測控、通信也都有資格,這個‘孩子’到底應該算誰家的?”一番明爭暗斗之后,電子信息系逐漸獲得主動權,力排眾議,代表北科大提交了最后物聯網專業的申請提案。
2010年,專業爭奪的鬧劇在全國500余所高校以各種形式上演,40個新專業讓一片平和的高等教育瞬間陷入混亂,稱之為“百校大戰” 并不為過。“新增設的專業多數都是高精尖的交叉學科,教育部的本意是搞小范圍試點,這么多高校擠進來確實讓人措手不及”,一位教育界人士對記者表示,時間短,又要趕在7月之前敲定,只能快刀斬亂麻,出奇兵制勝,一些招數以往想都想不到,“加條件,大刀闊斧地砍:沒有博士點的高校,拿掉,少了一半;沒有國家級科研課題的高校,拿掉,又少了一半”。就是這樣,硬生生地砍掉了五分之四。具體到物聯網專業,記者了解到,超過百家高校申請“物聯網工程”、“傳感網技術”、“智能電網”等物聯網相關專業,最終僅有37家獲批。
暫不論其他熱門專業,物聯網專業入駐高校順風順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報告中明確表示,今年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產業未興,人才先行。中央將物聯網納入國家戰略體系成為推動物聯網專業進入高校殿堂的直接動力,而高校也樂于承接這樣的新專業。
另一個主管部門力捧新專業的例證是,單獨為物聯網專業教材審批“開了綠燈”:以往需要教育部、版權局等4部委審批、耗時1~2年的高校教材的選擇,物聯網等“高新”專業僅需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批通過即可,一次商討會即可定奪。
當至上而下的推力碰到自下而上的拉力,自然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問題是,草草設置的物聯網專業,是否會淪為高校的“面子工程”?
“三無”新專業
出乎大家的意料,37家獲批物聯網專業的高校當年并沒有急于招生,基本都將招生計劃推遲至明年。為何苦苦爭奪的新專業不能馬上“投入使用”?非不愿,是不能也。
記者曾先后聯系了北京三家獲批高校: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三所高校,被告知物聯網專業、物聯網實驗室均未成立。北郵計算機學院院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客氣地對記者表示,“我們學院暫時沒有物聯網、嵌入式方面的老師可以接受采訪,目前我們正在物色物聯網方面的學者,充實師資力量”。
除了師資等軟實力外,物聯網硬件幾乎也是從零開始。“物聯網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國內只有清華、上海交大等三、四家高校具備,其他三十多所高校都要從臨時外部引進”,王志良表示,這筆費用目前院系正在籌措。“RFID價格不菲,對于多數高校來說都是一筆巨額投資,需要慎重考慮。但話說回來,沒有RFID,還算得上物聯網研究嗎?”
物聯網進高校,太早!
“以前我經常問大四的學生,嵌入式學完了,你會做智能相框嗎?會做MP4嗎?很多人搖搖頭說不會。他們寫了幾百上千行的代碼,卻沒有整體產品的概念,更做不出產品,物聯網專業的學生可能也會面臨這樣的困境:缺乏實際的產品研發能力,這對就業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北京師范大學物聯網與嵌入式研究中心主任李朱峰認為,對于物聯網、嵌入式等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僅傳授技術是一定不夠的,要從應用入手,這樣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對于學生而言,就業也才不會成為“老大難”。但迄今為止學界、社會研究機構的物聯網應用還都在摸索階段,將這樣的重任交給高校教育,實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開專業可以,但請做出一點自己的特色來,畢業的學生都跟流水線上下來的一樣,有什么價值?”李朱峰舉例,師大可以專精教育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比如智能教室;農大可以發展農業物聯網應用,比如大棚的智能監控,礦大可以去做地下礦井的物聯網應用,比如礦井無人警報系統……“但是細分領域的科研需要建立在學科整體進步的基礎上。連物聯網基礎應用都沒搞明白,幾十家高校就一股腦沖進來,這不是瞎湊熱鬧嗎?”
“現在引入物聯網、云計算等尖端專業,實在太早了”, 西安某高校計算機教師李卉對記者表示,“理論體系還不夠健全,作為一門課程可以,但作為一個專業太突然,也太草率了。另外,現在的物聯網知識也沒有到足夠支撐一個專業的容量”。在李卉看來,在清華等少數幾家擁有強大科研實力的高校做試點,試行物聯網、云計算教育可以,但動輒37家高校共同發力,確實有些“超前”了。
押大小,一生的賭注
“考生的志愿填寫,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賭注,把一輩子押到物聯網上,值嗎?”李卉還記得,1999年報考時,環境工程很熱門,報紙上好評不斷,社會各界也都在熱議,當時很多同學報了這個專業,“結果就業沒有一個專業對口的,都被忽悠了”。
“很關注云計算和物聯網,網站和報紙上也天天說,感覺是未來的大趨勢”,高三學生張斌一直對計算機很感興趣,高一開始自學Java,打算報考計算機方向的專業,“這些專業開了以后究竟什么樣,就業好不好,誰能指點我一下啊?”
“其實考生根本不知道這些專業意味著什么,一是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另外他們對專業的學習內容以及就業也一無所知,所以這些包裝精巧的‘概念股’,很容易受到考生青睞”,北京大學大三學生李寧(化名)對此深有感觸。
“云計算對本科生來講還是太深了”, 李卉曾面向網絡工程專業大四學生開設一門關于互聯網應用新技術的課程,其中有一部分是云計算相關的。“作為科普講一講,一筆帶過還可以,真正講到比如Hadoop之類就發現他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擁有較好專業基礎的網絡工程專業大四學生都難以深入,只能“聽聽而已”,那么如果對象是幾乎零基礎的大學新生,結果會怎樣呢?
新專業:一只會生金蛋的母雞
開始這一類熱門的新專業,很好申請大筆的科研經費
年初教育部要求高校報批新專業,物聯網、云計算、新能源等熱門專業遭到500余家高校哄搶,甚至一些還沒有設立博士點的普通高校也來爭奪,“熱鬧”程度令人汗顏。
“新專業遭瘋搶,高??隙ǘ加幸恍┳约旱目紤],不僅是學術研究方面,甚至有社會因素在里面”,一位高校教育者對記者表示,一個聽起來“時髦”的專業,對高校的意義,遠遠不止多招三五十個學生那么簡單。
任何一個教育機構都有充實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板塊的需求和權力,但這樣的權力在一些高校眼中慢慢變了味:無節制地開設專業成了瘋狂吸金的捷徑。尤其物聯網這類高科技概念、便于包裝又富有想象空間的新專業,稱之為一只生金蛋的母雞并不為過。
“首先是可以打出高校品牌,普通高校需要這些尖端專業來爭名,‘你看我有這些熱門專業,說明我的科研教學實力’,提高地區聲望及美譽度,進而拉動學校整體的招生;重點高校一看‘XX高校都有物聯網專業,我也要申請,總不能連XX高校都不如吧’于是出現了一窩蜂擁搶新專業的情況”。
“申請新專業,不過是個要錢的噱頭”,李卉表示,不考慮實際教研能力,盲目跟風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為了“圈錢”,“這種情況在高校里已經非常普遍”。
“開個專業就可以坐等著收錢,更別說這種時下熱門的專業。只要有機會爭一爭,誰都不會放過”,在北京某高校從事院系行政工作多年的華琪芳對記者表示,每年僅課題費一項,該校某學院就有400~500萬的資金,“新開設專業,地方教委還會有一些政策傾斜,比如教育資源方面,有些地區甚至會直接撥一筆教研資金”。
政府的明確表態更讓高校們心里踏實了許多——政府高度重視意味著更多的科研經費,更易申請的國家級課題……記者了解到,國家級課題一般由相關主管部門撥課題經費到學校財務處,課題申請人(教授)在課題結束前發票交由財務處,實報實銷,剩余經費由校方處理。文史類課題(經費50萬以上的大型課題)申請人實際科研開銷一般不會超過六成,理工科一般在七至八成,但理工科經費總額一般較高,動輒百萬以上。
除了高收益之外,低風險也是高校對新專業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運氣好,四年后畢業了物聯網、云計算企業需求旺盛,那是學校教育的功勞;運氣不好,也不能怪學校吧,當初選擇權可是在你(家長)手上,又沒人逼你”,華琪芳一語中的——這場賭局中,“莊家”學校,永遠穩賺不賠。
但是,那些將個人命運押寶物聯網,到頭來卻可能輸到一無所有考生們,誰來負責?
企業:應屆生做不了核心研發
物聯網和云計算人才缺口大,但本科生不一定能滿足要求
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是,目前國內無論是物聯網還是云計算專業的人才都處于炙手可熱的狀態。
物聯網行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記者注意到最近幾家在招聘物聯網人才企業的招聘信息發現,盡管針對物聯網行業人才做招聘,但實際上各個公司的要求、涉及學科均不同,要求也相差萬別。
其中,中科院微電子所是要求招聘電子工程、通信、計算機、圖像處理、應用數學等專業的在讀研究生或本科生來實習。
而中國移動研究院招聘的“物聯網技術及業務研發經理”則要求工作經驗在三年以上,碩士及以上專業畢業,熟悉各類無線通信系統及業務、熟悉嵌入式無線通信系統硬件體系及開發環境,至少擔任2個項目主要研發人員。具體的任職資格一覽,列舉了12條要求。
許昌(化名)所在的上海某機械制造公司技術部門也在招聘物聯網人才。他們公司技術部已經有一小部分在做物聯網,主要在做“將生產線上的電子產品用即時通信技術連接起來進行邏輯處理”,讓“生產線”更智能。但“進展不大”,所以希望能夠引入一些高級物聯網方面的人才。
“現在物聯網行業沒有規范,大家都各自為政,更多的只是概念性的東西,甚至各個地區的理解都不一樣。”許昌自己也有些困惑,因為招聘信息掛出去兩個月了,技術部門一直招不到合適的人。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云計算行業。無論是招聘網站或者是論壇,都能夠看到企業張貼的招聘云計算人才的信息和廣告。
近幾個月,富士康科技集團飛虎樂購成都研發中心負責人劉巍正在建立研發團隊進行云計算平臺的開發。他也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了對云計算人才的招聘要求:對Java與C 、分布式計算、分布式數據存儲有實戰經驗。
“就全國而言,企業對于云計算人才的需求過萬人,比如廣達電腦一次性招聘700位云計算人才 ,阿里巴巴、微軟、百度等企業對云計算方面的人才都有巨大的需求。”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中國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云計算人才缺口極大,“可謂是人才挑企業,而不是企業挑人。”
不過,企業對云計算人才的要求也相當高。對此,劉巍有自己的見解,“云這個東西本身沒什么新東西,涉及的技術是以前就有的,只是根據業務的場景組合起來,比如分布、并行的計算,比如大規模的存儲等,但這些技術經驗需要時間積累。”據他介紹,目前他自己組建的研發團隊里,有對軟件架構、分布式體系、大規模存儲、數學算法等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不是說要一個人全懂,只要整個團隊有覆蓋到這些領域的技術就可以了。”
不過,劉巍也毫不客氣的指出,不會招聘所謂“云計算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來做核心的研發工作,“云的核心基礎架構是需要一些經驗積累的,應屆生沒有這些經驗。”同時他也提到,如果在云的應用層面,涉及到用戶交互,和普通開發應用類似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也是可以勝任的。
在他看來,即使高校開設類似課程,除了少部分真正有實力的大學意外,更多的學校教授的還是一些概念,“太浮躁,這是中國高校的通病。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可能還是得找與計算機專業類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