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于2013年6月5-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本次大會以國際視野,洞悉全球云計算發展趨勢,并從應用出發,探討云計算與大數據、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云安全及云計算行業應用等焦點話題。
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發表了題為《位置服務:接地氣的云計算》的主題演講。也許你還記得前些天在京津高速搞無人駕駛實驗的原來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院士的課題組,他在云計算大會上用無人駕駛的交通案例案例闡述了云計算在位置服務領域的應用。他認為云計算已成我國信息行業當前主旋律,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而其中位置服務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接地氣”的云計算,這其中充滿了機遇,也并存著挑戰。
接地氣的云服務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大眾參與的計算模式,其計算資源,無論是計算能力、存儲能力還是交互能力,都將是動態的、可伸縮的、被序列化的,尤其重要的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可以方便地實現分享和交互,并形成群體智能。
云計算與定位導航結合,催生位置服務。這種位置服務無人不用,誰都要用,不管你是誰,你都要用。無時不需,24小時,一時一刻不能停。無所不在,在中國的大地上,在海洋上,在天空,在全球。因此,它是一個基礎設施。
地理信息系統要在不同坐標系之間、不同時代之間、不同語義之間實現地理空間的互操作。人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改變了物聯網核心簡單、邊緣復雜、千人一面的時代,成為網絡豐富、邊緣簡單、交互智能,由形形色色的網絡中心組成的云計算支持社會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信息服務,一個個孤立的地理信息系統走上了飛天之路。
云計算走過了“理念先行、操作模糊、八仙過海、云里霧里”的一段過程。幾年前李院士在華為的一個發布會上,用這十六個字描繪當時的云計算的形式。今天云計算已經成為信息行業的主旋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越來越深度服務于各種小眾,甚至改變整個大眾的、社會的消費形態,接地氣的位置云首當其沖。
云時代下的智能駕駛
智能駕駛是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這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要一點。沒有位置服務,哪來智能駕駛。沒有智能駕駛,我們的車上還要什么網?所以這三塊是相輔相成的關聯環節。
李院士的課題組在智能駕駛上已經走過了將近十年的道路,在結構化的道路上走過了北京和天津。目前正在市區道路做實驗,這叫做半結構化道路。將來還要在特殊道路和特殊氣候條件下做智能駕駛,這叫做非結構化道路。
每個人開車的時候,已經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駕駛在幫忙,例如自動巡航、倒車輔助設備。我們希望輪式機器人是可以對話的,你在上面玩玩游戲,智能辦公;我們還希望輪式機器人是節能的,能夠買得起。我們還要個性化、自學習的輪式機器人;我們還希望機器人之間構成一定的交通模式,例如公路火車,來減少擁堵,改善交通。
然而交通規則是人的交通行為的長期積淀,體現了社會文化。交通規則的修改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
道路的信息化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課題組的策略是把智能駕駛分三個部分,一個是自主駕駛,解放駕駛員的低級、煩瑣、經常、持久的駕駛動作。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是靠云計算的位置服務形成主動導航。他們希望把云導航變成在線的實時導航。
智能駕駛究竟能夠做到什么?云計算位置服務究竟能夠做到什么?主動導航的主動權交給誰?
經過半年的努力實驗、分析,跟這些位置服務公司的工程師們協商、討論,我們終于找到了辦法,叫做接力導航,把路口識別、路口過渡行駛和路口動靜三件事情區別開。在道路里走的時候靠攝象頭和雷達形成虛擬中心圈,同時用GPS接收機探測前方的路口,叫做路口識別器。快到路口之前,一定有一個比路口更復雜的路口過渡區,利用交通指示牌和地上的交通指示導航,進入相應的車道。過了路口,靠精細地圖導航。然后再到道路里面之后,再用道路導航。所以我們是不斷地交換接力棒?,F在這個實驗正在進行當中。
在實驗當中,課題組發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路口的大數據。
將來,誰來提供智能駕駛的詳細的位置信息?誰來提供碎片化的路口在線位置服務?如何體現云計算環境下位置服務的市場競爭?這些問題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是新的商機。
北京市現有1900多個大路口,上萬個小路口。如果在這些路口精細駕駛的話,這正是路口大數據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