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關于農業物聯網方面的報道日漸增多,由于物聯網應用是一種全新的應用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當前農業物聯網應用的一些設備性能遠遠低于應用預期。
通過電腦中的信息系統即可以了解蔬菜大棚中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及土壤的成分等,點擊鼠標即可為大棚澆水、通風、施肥……這不是科幻片,是目前農業應用物聯網技術的真實場景。近期,關于農業物聯網方面的報道日漸增多,但是以報道大棚中的應用居多。事實上,真正的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應該是面向大面積的室外田地而不局限于大棚。
然而,就目前而言,大面積農田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條件尚不成熟。“大田的環境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只能監測不能控制,我們無法有效改變大田的環境。”中國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柏斯維在接受《中國計算機報》記者采訪時稱。另外,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就大田里的普通農作物來說,投入產出比不高。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王桓告訴記者:“傳感器價格比較昂貴,各種設備暴露在自然環境下,維護成本很高,這對于普通農作物來說并不適用。物聯網適用于對成本敏感度不高的農作物,比如特供農產品等。”
規模化應用尚需時日
“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人們沒有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量化在經濟指標上。不計成本的示范對于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并沒有實際價值。”柏斯維一語道破了當前阻礙農業物聯網發展的癥結。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要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產值,給農民帶來經濟利益為前提。只有這樣,大量的企業、投資機構才會涌入這個領域,產業才能健康快速發展。但當前很多的應用示范項目都流于形式。
除了觀念上的問題以及上述的成本和環境不可控因素外,當前農村土地分散經營的模式也不適合物聯網技術的推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科技部主任、北京圣巖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巖接受記者采訪時,談了他自己做項目的經驗:“如果有專門的部門對大面積的農用土地統一規劃和管理,物聯網的推廣就相對容易。而目前大多數地區,百姓如果想用物聯網技術,只能自己購買設備、單體使用,這并不能體現出物聯網的作用。所以我們選擇了少數可統一管理農業用地的地區做項目。” 北京圣巖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做農業灌溉測控解決方案,目前他們正在新疆推進一個項目。
由于物聯網應用是一種全新的應用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除了上述因素外,當前農業物聯網應用的一些設備性能遠遠低于應用預期。中國M2M產業聯盟網創始人侯芳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業物聯網應用環境比較惡劣,很多傳感器不能滿足農業應用需求,比如,農業用土壤養分傳感器、葉表面分析儀等技術都相對不成熟,一些國內產品在應用過程中經常出現故障,從而也造成應用難以推廣。”此外,產業體系不成熟,比如各個企業各自為政,感知層接入標準不一,也阻礙著整個產業發展。
北京旗碩基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為現代農業提供聯網環境監控及跟蹤追溯服務的企業。其智慧農業事業部總經理賴望峰向記者表示,目前農業物聯網可發掘的市場較小,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這是目前專注做農業物聯網的企業為數不多的原因。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普及任重道遠。在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二維碼工作組工作過的苗濤向記者表示:“至少要經過5到10年,農業物聯網應用才能大規模普及。”王桓稱,時間會很長,他目前還不敢輕易預測。
政府引導和推進至關重要
盡管問題很多,但這并不意味著物聯網技術在大規模的作物種植方面無用武之地。柏斯維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物聯網在農業方面有很多地方可以發揮作用,比如數據采集觀察一種農作物在不同的溫度、濕度、營養條件下的生長速度,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按植物需求給與不同的營養,這對提高產量無疑是個突破,對于規模耕種更是意義非凡。另外,農產品的溯源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中顯得十分有必要。”
事實上,物聯網技術可貫穿于農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種子溯源中,可查找種子的研發機構,存儲、運輸、流通以及分銷等環節的信息;在種植過程中,可以監測農產品水質、旱澇、病蟲害,并可遠程診斷、用光線調整以及溫度控制來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農產品成熟后,二維碼記錄產品的成長過程,可判斷其是否符合各項國家標準包括安全衛生標準、農藥殘留標準等;在流通環節,可實時跟蹤產品被哪家銷售渠道采購, 以及產品的上架時間、保質期、銷售時間等。
那么,農業物聯網如何才能向理性、健康的方向發展?柏斯維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引導和培育是最重要的。比如在稅收、融資等方面應給出有別于其他行業的優惠政策。政府還要起到良性引導作用,避免農業物聯網成為作秀工程和政績工程,給農戶造成不良影響。”從農業部啟動農業物聯網示范項目,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農業物聯網的專項資金支持等可以看出,農業物聯網的發展已受到國家高度重視,這為農業物聯網發展提供了政策基礎。
此外,物聯網產業鏈的作用至關重要。農業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產業鏈共同努力,企業要轉變思路,要有打造跨界應用的準備,各企業要統一作戰,統一技術標準,減少障礙。另外,農民在具體操作時嚴格按標準執行也非常關鍵。
“隨著城鎮化改革不斷深化,農田的管理者就更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來管理大面積的田地。只有信息化深入農業生產,農民真正從物聯網受益,才可能形成更大規模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李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