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近日,中關村發展集團與中國建筑共同出資承建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項目規劃敲定,即將開工建設。中國建筑的身份不再是往日的“工程隊”,而是積極參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投資者之一。
中關村示范區在20年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走過了以工業園區為主體,以硬件設施和基礎服務吸引項目入園的1.0時代;走過了以專業園區形成產業集群,依靠平臺建設提供產業服務的2.0時代;如今,進入3.0時代的中關村示范區,必須創新實施特色產業基地概念,構建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的創新集群。
作為推動中關村示范區發展的市場化集成運營平臺,中關村發展集團自2010年4月成立以來一直在探索園區3.0時代的發展道路。通過3年的發展,中關村發展集團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產業項目+特色基地”的新思路——在中關村示范區南北產業帶和中關村科學城規劃建設產業特色鮮明的轉化載體和專業園區,推動中關村示范區產業集群邁向創新集群。而吸引中國建筑等央企參與園區開發僅僅是表征之一。
市場化集成運營布局“平臺+通道”
3年前,中關村軟件園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納入中關村發展集團旗下。回首過去的3年,中關村軟件園總經理劉克峰最大的感受就是,軟件園的定位不一樣了。
以前,作為開發建設單位,中關村軟件園主要承擔軟件園建設開發和項目招商等任務,而納入到中關村發展集團旗下后,中關村軟件園的定位就成為園區發展、產業投資和科技金融。
劉克峰介紹,目前,中關村軟件園已經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形成了項目承接和項目提供的互動機制:一方面,中關村軟件園承接了一部分中關村發展集團投資項目,增資了小額貸款公司,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金融服務,還通過參與中關村發展集團的部分基金間接支持中關村示范區重點企業的發展,分享中關村示范區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中關村軟件園也從軟件園內聚集的200多家企業中推送了不少優秀企業和項目成為中關村發展集團投資的資源。
在中關村發展集團的探索下,園區開發建設不僅僅是土地開發、建設和招商這么簡單,而是與產業項目投資和科技金融結合起來,以促進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而這正是中關村發展集團的使命。
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于軍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整合中關村“一區十園”開發建設企業的基礎上,注入一定規模的資金,重組設立中關村發展集團,就是希望由中關村發展集團作為政府股權的代持主體,按照市場機制篩選項目,進行項目盡職調查及談判,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做強做大,同時發揮國有資本放大作用,支持重大項目落地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平臺+通道”的模式,勾勒出中關村發展集團促進北京市重大項目的發掘機制路線圖,促進產業創新集群的聚集。
3年來,中關村發展集團通過“點”對“群”、“群”對“群”、跟投、跟貸等方式投資,推動中關村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并利用自有資金以委貸加認股權的方式,加快入資進度。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投資上,中關村發展集團在系統分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分布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投資產業鏈關鍵節點企業和能夠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的企業。目前已經完成對物聯網產業鏈和智能交通、云計算產業的集群投資,反響良好。
通過3年的發展,中關村發展集團以股權投資為切入點,初步形成了國有資本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模式。“在中國,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的作用是為企業培育創新的土壤,打造創新的環境,我們是政府用市場化手段驅動創新的抓手和紐帶。”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許強表示。
以資本為紐帶統籌特色產業基地
說到特色產業基地的“特”,有以下幾層含義:產業領域集中、產業關聯緊密、產業生態良好以及技術創新密集。“按照‘產業項目+特色基地’的思路,中關村發展集團正在中關村示范區南北產業帶和中關村科學城進行特色產業基地布局,引進央企參與,探索產業功能區整體開發模式,中關村國家院所通州產業園、中關村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中關村國防科技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的規劃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中關村發展集團園區發展部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為了讓園區企業安心投入研發,中關村示范區內的科技地產基本上均以同地界商業地產價格的1/3提供給企業。長此以往,成本與收益的差距勢必形成越來越大的“窟窿”。該如何彌補這一“窟窿”?
中關村發展集團在思考:能否引入“財大氣粗”的央企共同開發科技園區?譬如讓中國建筑從最初的項目承包商變身為投資園區建設的股東,這樣既可以幫助中關村示范區解決園區建設資本匱乏的煩惱,又可以通過資本紐帶讓央企從股東收益的角度享受園區企業源源不斷的創新創業紅利。
中關村發展集團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情況立刻發生了改變。如今,作為園區建設的股東單位,中國建筑當然樂得享受長期的資本收益而舍棄了工程承包費用,中關村發展集團也不必再費心籌措園區的基建費用,未來入駐園區的企業還能夠依托央企獲取豐富的發展資源——一條以資本為紐帶嫁接的特色產業基地模式清晰呈現。
當然,思路還可以拓展。除與諸多央企合作外,中關村發展集團近來還通過股權紐帶關系,與北京各區縣形成政策互補,合作共建了中關村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中關村國家院所通州產業園、中關村國防科技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與地方共建園區延伸示范區“觸角”
2012年年底,國務院批復中關村空間規模和布局調整方案,中關村示范區從過去的“一區十園”拓展為今天的“一區十六園”,示范區的面積從233平方公里調整為488平方公里。該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稟賦繼續延伸示范區“觸角”?
記者了解到,根據《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引領工程(2013-2015年)》,中關村發展集團目前已研究出臺了《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投資行動方案》。下一步,將以形成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為導向,推進中芯國際二期項目,積極參與北京優勢產業大整合。堅持集群投資策略,力爭年內再完成兩個細分產業集群投資,對已投資過的智能交通、移動互聯網等產業集群進行深入梳理,繼續投資關鍵節點企業,進一步突出集群發展效應。進行創業集群投資,加大力度支持創業型小微企業,進一步激發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創業活力。
與此同時,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勵下,中關村示范區“走出去”與地方共建園區,無疑將成為合作共贏、示范帶動的捷徑。當前,中關村示范區一些科技企業苦于北京市的市場容量,難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間,靠企業自己去拓展京外市場,從談判、選址到引資、建設,往往牽涉方方面面的資源,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如今,這些企業只要跟隨中關村示范區與地方合作共建園區的步伐,就能在京外市場輕松布局,同時還能將自己的技術和業務輸出,惠及兄弟省市和企業。
創新的上游是高技術研發,下游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資本無疑是“從上到下”的催化劑,卻也常常成為讓創新主體和支持創新的政府“不堪重負”的要素。在運用市場化手段驅動創新的理念下,中關村發展集團另辟蹊徑,以“產業項目+特色基地”的思路,走出了一條新路。而現在,中關村發展集團正在籌劃發起設立兩只超過百億元的基金:園區發展基金和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未來將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這兩只基金一旦落實,不管是園區開發建設,還是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都可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物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布朗運動(也稱為熱運動)。這個運動是無序的,但是一旦有了磁極的變化,這種運動就有了方向性。”劉克峰說,這就像中關村軟件園一樣,中關村示范區內的不少產業園區和企業,都在期待帶著中關村的技術和夢想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