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中國中央財政設立了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并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投入了7.5億元人民幣。
財政部透露,兩年來,中央財政通過對413個項目的“以獎代補”,拉動了200億元的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投資,形成了年節能量為15.8萬噸標準煤、替代燃料26.2萬噸標準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9.9萬噸的規模。
與此同時,財政補貼也加快了交通運輸裝備制造產業、信息化產業的技術進步,為進一步節能減排打下了基礎。
交通運輸領域的減排僅是中國正在推進的規模浩大的“低碳化”運動的一個縮影。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成了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隨著全球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和各國在氣候領域交鋒的加劇,中國節能減排的壓力日益加大。
為了促進低碳發展,盡早讓碳排放峰值出現,中國近年來在產業政策、財政補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通過節能提高能效,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加強生態建設等。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
這些措施產生了一定效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說,2006年到2012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3.6%,相當于少排放約18億噸二氧化碳;2012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約5.02%。
為了推進“美麗中國”、生態中國建設,在全社會進一步推廣低碳理念,中國決定在每年的6月選擇一周為“全國節能宣傳周”,并將節能周的第三天定為“全國低碳日”。
今年的6月17日,是中國首個“全國低碳日”,官方和民間都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活動。他們希望通過集中舉辦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喚醒社會和民眾的低碳意識。
但要改變一直以來“經濟為先”的理念,并在能源消費結構依然以煤炭為主之際,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中國還需要做得更多。
根據官方計劃,到2015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17%,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四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8%-10%。這一目標經過層層分解已落實到地方,不過進展并不如人意。
解振華說,從數字上看,能耗強度下降16%的目標比“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有所降低,但由于經濟總量增大,需要實現的節能量至少要6.7億噸標準煤,比“十一五”的6.3億噸標準煤還要多,任務還要重。“實現這個目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要經過非常艱苦的努力,付出相當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