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種種跡象表明,全球化正在悄然發生一些新變化,讓我們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值得重視。
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全球化的新動力。對資金的吸引力加速上升是有力證據之一。據統計,2012年流入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急劇下降到十年前的水平”,只有5489億美元;但同年,新興經濟體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達6800億美元,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格局呈現出“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超發達國家”的特點,并延續至今,而這在2012年以前都是難以想象的。從經濟增量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絕大比例也都是新興經濟體貢獻的,其增長潛力以及對全球技術、資金、產品的巨大需求,為全球化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實體經濟領域競爭空前加劇。與前幾年側重虛擬經濟不同,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重返實體經濟領域,提出了世界經濟“再平衡”以及貿易逆差國擴大出口等政策設想及目標,導致制造業競爭以及與之相關的資源、市場和資金競爭更加激烈。最近,英國政府就高調舉行全球投資大會,以期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為英國實體經濟復蘇和增長助陣。美國、歐盟等加快“再制造化”,發力新興產業,其目的說白了也是為了在未來的實體經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更讓人關注的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部分發達國家還對主要出口國舉起貿易保護大棒。2012年,僅我國出口產品遭到貿易救濟調查的涉案金額就近280億美元,同比增長300%以上。
還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國際貿易規則博弈激烈,全球貿易自由化出現新趨勢。啟動于2001年的多哈回合談判10余年進展甚微,多邊貿易自由化陷入低潮,而區域集團化趨勢卻風生水起。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正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為兩大支柱,構筑游離于原有貿易規則、具有強烈排他性的新格局。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加入相關談判。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影響,我國也不能例外。面對全球化的新變化,我國亟須尋找新的定位。過去30多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貢獻巨大,“世界工廠”的角色可以讓中國經濟發展得很好,但如今這一切賴以存在的大環境正在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貿易的傳統市場在萎縮、新興市場在興起,中國面臨新的機遇;更表現在國際貿易競爭白熱化和國際經貿規則紛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挑戰。在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沒有更多選擇的余地,只能走轉型升級的路子,外貿發展方式要轉型升級,產品制造要轉型升級,整個經濟都要轉型升級。只有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內功夯實了,中國應對全球化新變化的籌碼才會更大,才能真正把握話語權、有效化解挑戰。時不我待,在這方面,動手越早越主動,動手越晚代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