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對外宣布,政府在未來三年將投入約4萬億元于智能交通,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為智能交通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但行業標準問題也會越來越凸顯。
國家交通運輸部此前提出,到2020年,與2005年相比,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16%和18%,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0%和22%,城市客運單位客運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6%和30%。而智能交通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是實現此目標的重要手段,此次國家投資4萬億元與智能交通建設,意在落實此規劃。
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蘇章對記者表示,投資增多將會帶動新的項目,帶給公司更多地賺錢機會。同時,資金增多,設備便會鋪開,在主要干道可能設備會比之前更加完善。在十字路口,根據車流的密集度,信息采集器會自動判斷車道的擁擠度,在一些車輛密集的車道,自動縮小紅燈間隔時間。同時,可以根據城市誘導大屏幕,自動識別,告知司機哪些路段擁擠可以避免,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車道通暢。
業內人士稱,政府的投資撐不起一個行業,還是靠企業扎實的去做品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智能交通行業企業增多,可能會造成企業之間打價格戰。同一個設備,有些賣3萬,有些賣5萬,本質上這些設備成本不一,但部分企業抱著一錘子買賣的想法,加之,行業沒有標準,可能造成市場發展混亂。
行業標準是這個行業的痛癥。深圳市易特科技有限公司方面表示,很多人對于智能交通缺乏理解,包括運營商,尚停留在傳統的GPS的運營思想。猶如互聯網剛開始一樣,需和運營商做解說明,還有較多一部分根部不接受車載智能。且這個行業目前沒有標準,各家公司做的產品都沒有標準,汽車生產廠商有很多協議不公開,成了車載智能的發展屏障。
業內人士認為,新行業初期的摸索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市場需要自律和政府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