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口號已經喊了30多年,但似乎都只停留在重要文件和文字層面上。”有人這樣說道。而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之路到底應該怎樣走,目前還存在廣泛爭議。盡管如此,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出一把力,做一點實際工作,應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同目標。
工信部發布5項意見 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2012年中國制造業進入調整期,到今年,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高端制造業回流,低端制造業逐漸向鄰近的泰國、柬埔寨等低成本國家轉移。國內高端制造業缺乏關鍵技術和重要零部件,而中低端制造業則是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廉價勞動力取勝,這種畸形的生產模式,已經表現得十分吃力,發展后勁不足。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盲目追求產量和規模,已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運作成本逐漸提高。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轉型升級之路已是迫在眉睫。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并且已經進入經濟學家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即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面對諸多問題,日前,工信部針對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了5項意見,一是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加強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三是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四是促進綠色低炭,清潔安全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推動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探索中國制造業崛起之路
政府部門的扶持和鼓勵,顯然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不過,有專家指出,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往往只停留在重要文件和文字層面,真正施行的卻微乎其微,其最大的障礙還是體制問題,目前真正可以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竟是企業為生存壓力所逼迫,不得已而為之。
根據HIS數據,2010年,美國制造業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制造業有1億人,美國的勞動力生產率比中國高近10倍。在技術上,美國制造業仍遙遙領先于勞動密集型的中國。在生產模式上,中國的“世界工廠”角色應該逐漸淡化,而從產品、生產額和附加值角度看,中國新型制造業應該早日崛起。
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幕徐徐啟動之時,國內開始涌現出一批研發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開始走自主研發之路,通過有形的設備和無形的技術服務,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北京領邦儀器公司為例,為提高制造企業質量檢測效率、降低其檢測成本,領邦面向制造行業提供定制檢測解決方案及成套的檢測設備。
領邦儀器工程師根據產品的不同檢測需求,與當前先進的技術有效結合起來,為用戶定向研發自動化檢測設備,并借此替代人工勞作。通常情況下,一臺自動化檢測設備可以替代5—6名工人進行作業,為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絕對不應該是一句空話,雖然已經有企業開始以身踐行,但走在前面的人畢竟是少數。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到底應該怎么走?由此也引來了不少爭議。
有專家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必然需要時間,冒進式發展,取得的成效只是一時,要實現轉型升級還尚需時日。此消息一出,立即引來反對派的聲音:從目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看,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來思考,要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應該做到快準狠。
我們到底應該是乘風破浪,還是細水長流?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之路已是勢在必行。“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個人以為,業內人士與其聚而爭論,不如踏踏實實做點實際工作,群策群力,為制造業的轉型之路出一份力。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http://www.lby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