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兩年之后和利時再次出手,外界才終于意識到,處于跨國公司重重包圍的中國自動化企業,已悄然踏上了國際化的征程。
3月6日,和利時在海外市場再布一子,以7300萬美元收購新加坡Bond集團公司100%所有權。這是和利時繼2011年收購新加坡Concord公司后的又一次出手,仍保持著中國首家實施海外并購自動化企業的記錄。
和利時集團董事長王常力博士一行人并沒在簽約結束后立刻回國,而是就地召開了三天的集團國際化戰略會議。盡管依然像第一次海外并購那樣行事低調,但此番,王常力卻提出了“國際化要大投入才能大產出”的口號,這位中國自動化行業的領軍人物之一,希望借這兩次并購,建立起和利時與國際市場的紐帶,從而邁出其國際化戰略的關鍵一步。
海外“橋頭堡”
對于中國自動化企業來說,由于行業起步較晚,甫一出生便要進入同ABB、西門子、霍尼韋爾等歐美百年品牌群雄逐鹿的激烈戰場。曾經,中國自動化企業在夾縫中生存,一度處于劣勢,直到近十年,隨著和利時、浙大中控等本土自動化品牌的崛起,才使本土企業逐漸在自動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機遇從來都與風險并存,近年來,隨著我國核電、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放緩,國內市場需求漸顯疲態,在這種情況下,海外市場就變得重要起來。然而在這方面,和利時集團副總經理邵柏慶卻向《中國機電工業》道出了過去出口海外的一些無奈:“以往參與海外項目僅隨著工程承包商出口,我們并不能接觸到最終客戶,而儀表控制產品的份額又很少,我們若想說服更多的終端客戶使用和利時的產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事實上,和利時對國內市場風險也早有考慮,早在2008年選擇在美國上市就是在為國際化做準備。此番收購的這兩家公司均在東南亞地區,一方面出于對東南亞與我國在地理、文化上都較為接近的考慮。另一方面,和利時也看好東南亞自動化市場未來的巨大潛力,而新加坡良好的稅收政策和市場環境也是被和利時選為海外收購首站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新加坡建立海外總部,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幫助我們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在國內核電和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放緩的形勢下,海外的研發和項目可以幫助我們保留和提升核電和軌道交通等項目的團隊”,邵柏慶進一步解釋,“長遠上看,我們希望實現國內和海外的業務銷售額并重,下一步就是向海外輸送大量研發、銷售人才。我常常跟員工們開玩笑,都沒見過老外,還叫什么國際化。”
從收購這兩家企業的花費之巨也可以看出和利時的決心,兩筆收購分別耗資7670萬美元和7300萬美元,這對中國自動化企業來說并不是小數目。據介紹,這兩家企業都是在應用領域上與和利時重合的EPC同行,早先收購的Concord公司側重在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電力、石化和制藥工廠等工程建設和項目管理,市場集中在東南亞和中東地區。Bond公司則是為工廠自動化、樓宇、機場等提供機電方面解決方案的EPC承包商,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三家子公司。通過收購獲得當地的渠道和客戶當然是王常力肯花大價錢的重要原因,但和利時的目的還不僅如此。
和利時20年的發展一貫保持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路,專做國際知名品牌不愿意做或者不能做的地區和項目,用邵柏慶的話說,賺的是“辛苦錢”。而競爭對手們的高附加值項目,有著更為可觀的利潤空間,賺的是“輕松錢”。如今,和利時將研發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和技術,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延伸;通過賺取“輕松錢”來保持發展的可持續性。
Concord公司果然沒令和利時失望,其于2012年底接到了新加坡南北、東西線(“NSEWL”)現有的信號系統替換項目以及為Tuas西延長線新的信號系統建設提供設計、安裝、測試和試車訂單,合同價值約1914萬美元。
“這兩家公司做服務都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在當地行業內非常有影響力,它們本身就有海外訂單,這些海外收入為我們進行海外產品研發、銷售推廣和客戶關系培養提供了保障。”邵柏慶介紹。
真正“與國際接軌”
邵柏慶是技術出身,言語間透露著邏輯的嚴謹。“單純從市場體量上的增大并不是和利時國際化的初衷。”他認為從技術上講,中國的自動化企業走出國門是必然趨勢。行業的先天屬性導致最先進的技術和最權威的標準都在海外,現如今工業控制的智能化、微型化趨勢十分明顯,當國內還把模塊化、視覺產品等當成前沿技術時,在國際上早已成了必需品,這樣的差距不靠近國際市場是難以縮小的。
據了解,國內的許多項目諸如和利時曾經參與的原鐵道部招標項目,并不需要產品具有國際標準的資質,只需要滿足原鐵道部自己的產品要求就可以參與招標。在這樣的技術和標準差距下,如果中國自動化企業還僅局限于本土市場,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進軍東南亞市場,和利時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海外研發中心也將是和利時打下國際化根基最重要的一部分。
與西門子、ABB等這些開發多元化產品的國際品牌相比,和利時自身的產品應用范圍還很窄,有一定的局限性。據透露,和利時也積極在歐美探尋與和利時技術互補的企業,并且不排除在鎖定合適的目標后采取并購的可能,或者自己在歐美建立研發中心延伸產品的應用,畢竟自動化企業的競爭力歸根結底是研發能力。“現在我們只是從北京走到西安(2011年成立西安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并在全國60多個城市建立服務站),從中國走到了東南亞。”邵柏慶欲言又止。
對于和利時來說,醞釀5年的國際化終于利劍出鞘,至于要成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放眼中國自動化行業,國際化也才剛剛開始,下一個可能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