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就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人們談起智慧城市,往往會提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的信息技術,似乎只要擁有并使用了這些高新科技,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幸福。然而真的如此嗎?在大踏步行進的城市化過程中,在我們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為我們帶來生活的享受的時候,我們的生存環境卻為我們敲響了生存的警鐘。
2013年1月份開始,我國京津冀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霧霾天氣,在此之前這種情況很少發生。這場霧霾在引發人們對環保的重視的同時,也引起了一場低碳革命,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加入了低碳的元素。“低碳”關乎生存,“智慧”關乎生活。生存面前,“低碳”成為了首選。據了解,在我國造成霧霾主因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PM2.5等常規污染物的排放,70%以上來自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燒。而近幾年,我國煤炭的開采量不斷增加,遠遠超出了我們科學產能供應的能力,在有限資源過度開采、過度消耗的同時也污染了空氣。這種情況之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建設低碳城市,既是世界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變革趨勢,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的需要。
很顯然,“低碳”已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隨著工業化的向前邁進,“低碳”理念日益得到重視。根據中國國情,切合實際需要,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加入了“低碳”的元素,智慧低碳城成為城市建設新風尚。
深圳龍崗作為我國第一個落地的低碳城市試點區,規劃于2010年初,歷時3年多,在6月17日首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首度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展示了“生活、生產、生態”的產城融合智慧低碳的新城市格局。據悉,目前已有一大批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綠色低碳項目和產品紛紛簽約落戶到了深圳龍崗低碳城。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通過依托這些落戶項目,圍繞新興低碳產業,這個城市將會煥發其強大的綠色生命力。
早在前幾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實行“低碳城市”試點。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就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確定了6個省區低碳試點,36個低碳試點城市,至今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當中除湖南、寧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個地區至少有一個低碳試點城市。
其實“智慧低碳城市”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理念,之前已經有很多企業提出了城市低碳發展的理念。2011年底,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簡稱CSST)更是提出了“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的概念并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所謂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就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通過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充分利用最先進的智慧技術和低碳技術,打造一個“宜業、宜居、宜商、宜學、宜游”的新城鎮。這是在我國城鎮化與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下,實現城市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試點已經基本在全國全面鋪開。“低碳”理念的迅速躥紅固然是環境問題倒逼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對于生存問題沉重思考之后積極采取措施的體現。相較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明顯更為具象、更為迫切、也更容易實現。在全球各地都在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建設智慧城市,不妨先從低碳城市做起,這或許是實現智慧城市的一條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