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 《2013年上半年節能減排形勢分析》(以下簡稱 《形勢分析》)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但工業結構趨重,工業能耗、用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均同比上升,這對單位GDP能耗降低形成 “兩面夾擊”,非常不利。而地方數據和國家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地方的減排形勢普遍較好。
對此,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能源消費上,由于缺乏對地方數據的論證、檢驗方法,地方統計部門的“自主性”較強,近年來,每年地方數據和國家數據都有幾億噸標準煤的差別。
節能減排壓力依然較大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 《各地區2013年1-5月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通過對各地區節能形勢進行分析,對照各地“十二五”后三年年均節能任務,1-5月,海南、云南、青海、寧夏、新疆等5個地區預警等級為一級,節能形勢十分嚴峻;貴州預警等級為二級,節能形勢比較嚴峻。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戰略室主任俞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西部地區有豐富的石化、煤炭等資源,本身有經濟發展的沖動,發展沖動和資源相結合,所以很容易發展起一些能耗高的產業和行業。”
《形勢分析》顯示,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今后幾年將有一大批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一些地方在保增長的壓力下,在引進投資時把關不嚴,甚至出臺優惠政策,引入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項目。1-5月份,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同比增長6.58%,大大高于東部地區的2.3%和中部地區的0.6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微博)告訴記者,現在新上的煤制氣、煤化工等能耗高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在西部地區。他解釋,“西部地區節能減排壓力大,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經濟發展結構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也是能源的輸出地,這勢必增加其節能壓力”。
地方和國家數據不銜接
國家發改委表示,統計數據地方與國家不銜接嚴重影響國家節能目標完成。
《形勢分析》指出,“十二五”前兩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5.5%,僅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進度的32.7%,落后“十二五”進度要求7.3個百分點;但從地方數據看,各地區加權平均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7.7%,比全國高2.2個百分點,已完成“十二五”進度的46.0%,超額完成“十二五”進度6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3.3個百分點。地方和國家的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嚴重不銜接,地方形勢大好、國家壓力很大。今年一季度,各地區加權平均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7%,比全國高1.5個百分點,差距進一步擴大。
同時,據了解,今年6月底,發改委召開了節能減排形勢分析會,聽取河北、山西、遼寧、上海、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甘肅等十個地區的情況介紹,這10個地區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左右。根據介紹,這些地方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均下降且降幅較大,這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減緩、能耗消費量上升的情況不吻合。
“長期以來,我們在能源統計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問題,地方到底消耗了多少能源,這是一個目前說不清楚的事情。”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他認為,這些能源消耗的統計問題主要反應在燃煤上,相較于油、電,燃煤消耗量統計做假比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能源是以燃煤為主,其消耗量巨大,統計難度也大;一方面是油、電等供應企業主要是國企,比較集中,統計起來相對簡單,而煤礦企業相對分散;另一方面是不同種類的燃煤存在著熱量的差異,統計比較復雜、困難。
“差異”問題難以消除
地方數據和國家數據存在差異的問題并非第一次出現,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說,在能源消耗統計方面,地方的數據和國家的數據有幾億噸標準煤的差別,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
為什么會出現地方和國家統計數據差別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郁聰解釋,主要是由于統計方法的不同,地方采取自下而上的計算,例如對各個行業的企業消耗能源量進行匯總,得出最終數據。國家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計算,即生產量加進口量減去增加的庫存量,從而計算出能源消耗的總數。
上述知情人士稱,對于這方面的統計數據國家難以監管,現在還沒有一套很好的辦法來驗證、反算各地統計的數據是否合理。
由于統計監管上的種種局限,地方政府從地方經濟和自身政績方面考慮,“三分統計七分估計”的現象并不少見,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在工業企業統計上弄虛作假就曾被國家統計局曝光。
業內人士表示,解決節能減排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行為,應該通過立法進行嚴懲,用行政手段規范統計人員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有效的驗證和核查數據的方法,還是難以消除“差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