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城市涌現的“智能”方案,除了智能交通、智能農業等等之外,智能醫療也比較火熱。簡單來說,智能醫療就是使用醫療設備和通訊設備,來完成對病人的監護,以及隨時將身體參數發送至網絡(云端),讓醫生可以遠程“看病”,并通過病人發送的數據分析其身體情況,給出相應的建議。
數據可隨時傳輸處理
目前較多的智能醫療方案都是在傳統醫療設備的基礎上,用戶通過電腦登陸服務商提供的網站,定期將自己的身體技能相關數據上傳。另一種常見的智能醫療方案是針對需要監護的病人的,這類方案大多涉及到定位和緊急報警設備。
移動互聯能力弱
其實這些智能醫療方案目前還沒打開市場,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使用起來不夠方便。首先遠程傳輸數據需要上網,而大部分服務商提供的網站都不支持手機訪問,只能通過電腦,這樣就大大限制了智能醫療的移動互聯能力,再加上目前的醫療設備幾乎都無法在手機上讀取數據,這就讓智能醫療陷入“不智能”的尷尬局面。
難隨時隨地采集,設備成一大問題
看行業前景,還需分析市場需求。智能醫療的概念中,它相比較傳統醫療最大的優點就是隨時、隨地,而從現在看來,智能醫療的產品還不能滿足隨時隨地。隨著服務商網站性能的完善和優化以及手機應用的開發更新,智能醫療的移動互聯能力將會得以改善,但是下面又會迎來一個新的問題:采集問題。
其實用戶真正需要隨時采集的、和健康狀況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血液、X光圖等等數據,而這些數據采集設備價格昂貴,且不易攜帶,僅僅能交流一些心跳和癥狀數據,幾乎讓智能醫療成為雞肋。
始終無法代替傳統醫療
智能醫療做得再方便,也只能讓用戶憑借強大的物聯網絡和遠程協助來時刻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而無法治療。與物聯網系統中普遍的“感、傳、智、控”不同,如果是一個簡單的物體連上網絡,那么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指令進行遠程控制。而人體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現有的醫療水平無法進行遠程治療,真正遇到了問題,還是得去醫院。
總而言之,目前的智能醫療,面臨著“難診斷”、“不便利”、“不能醫”這三大問題,與智能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