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局副巡視員景曉波解讀當前工業經濟發展形勢時用“空前復雜”來形容。那么,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國際經濟持續低迷,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將向何處去?
圍繞上述議題,由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業研究中心主辦的2013裝備工業發展形勢分析會暨《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發布會7月10日在京召開。會議圍繞中國裝備制造業如何在經濟低迷中通過轉型升級獲得新生展開探討。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指出,當前,中國還不能稱之為制造業強國。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結構優化、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的方針。力爭到2020年,實現一批優勢企業率先突破,躋身強國之列。到2030年,實現我國制造業整體上處于世界前列,部分產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形勢嚴峻
會上,景曉波用“空前復雜”來形容當前的經濟形勢。他說,這種形勢用傳統的思維方式難以找到圓滿的解釋;遇到的困難比較艱巨,遇到的問題比較棘手,這些困難和問題,傳統的解決手段難以有效化解。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5月份,我國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總體平穩,但生產增速減緩,多數行業增長乏力。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1-2月份增長9.9%,三月份增長8.9%,四月份增長9.3%,五月份增長9.2%,整體處于回落態勢。
展望2013年裝備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從國際看,金融危機影響仍然持續,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仍然沒有根本性解決,世界范圍內政治、經濟摩擦不斷,新挑戰空前嚴峻。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新興經濟體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世界各國搶占國際分工制高點的競爭更趨激烈。發達國家提出回歸制造業,要減少從國外進口商品,同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2013年我國出口形勢仍難以根本好轉,多年來依靠外需的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從國內看,經濟拉動因素不足以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加強管理難以化解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的矛盾;轉型升級的優惠政策難以化解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節能減排措施難以化解能源、資源高價位的矛盾。
而且,在經濟下行的同時,還應該警惕經營分化的壓力。近年來,我國經濟分化嚴重,一是產業間的分化,制造業經濟效益不好,導致企業不愿意搞實體經濟;二是行業上下游分化,鐵礦石、銅精礦、原油生產利潤遠遠超過下游。對此,景曉波預測,今年可能還會出現新的分化。
景曉波認為,今年工業經濟運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三個:一是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碰頭。持續多年的外延型高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積累,在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問題比較突出。現在許多行業產能過剩,下一步怎么消化,恐怕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
二是產品成本撲朔迷離。今年以來,企業的生產要素價格變化趨勢比較復雜,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回落,預計可能會繼續回落,但人工成本繼續上升。在一升一降中,不同類型的企業結果不同,因為權重不同,對企業影響也不同,也就是今年企業經營可能出現分化的原因之一。
三是中小企業比較困難。和大企業比,小企業雖然有獨特的優勢,但也有自身的劣勢。中小企業在資本占用、生產資料占用方面處于劣勢,過去靠廉價勞動力與大企業競爭,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小企業、勞動密集企業影響越來越大,怎么破解這個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對此,景曉波建議,行業企業要認真查找自己的敏感因素,積極有效應對。要在取與舍中找到平衡,在互相比較中找到優勢,在應對困難工作中找到新方法。
八大路徑
總結當前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陸燕蓀指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產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受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不可持續發展等系列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急需“由大變強”。
要實現由大變強,就要實現規模和效益并舉,質量為先。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結構優化,實現制造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及制造與服務的融合。
會上,陸燕蓀介紹了我國向裝備制造強國轉變的八大路徑。
一是大力推行智能制造。他說,智能制造的內涵為產品智能化、制造數字化、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核心技術。
二是提高創新設計能力。設計是創新的源頭,要加強企業新產品研發能力的建設,并大力推廣。
三是強化制造基礎。加強共性技術研發,以轉制研究所為基礎,深化改革,面向行業服務。例如,加快新材料、關鍵特種材料的開發和產業化,實現關鍵基礎零部件的制造、先進制造工藝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等。
四是實施質量提升工程。例如,當前電器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產品的可靠性,提高產品全壽命周期中的使用價值,由此培育“中國品牌”。
五是推行綠色制造。在產品設計、制造、包裝、使用及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中,要大力推廣生態化設計、綠色工藝材料、精確成形技術等。為流程制造業提供節能減排的裝備,積極推進產品再制造。
六是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制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如開展工程總承包,供應鏈管理優化,融資租賃、增值服務等。
七是擴大國際合作與開放。整合全球優良資源和能力,已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是通向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企業是制造強國的主體,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產品出口、資本和技術輸出能力的跨國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源,加速創立國際知名品牌和銷售網絡。
八是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營造有利于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同時加強技能人才培養。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研究院所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聯合培養人才。
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業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低迷、競爭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中國裝備制造業正面臨著生死考驗。新工業革命的爆發將很快遍及中國,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企業如今的生存之道就是轉型,唯有轉型才能挽救中國企業于水火之中,才能使中國裝備制造業真正走向強大。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業研究中心,正是基于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如何在經濟低迷中通過轉型升級獲得新生的探討,組織出版了《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
據了解,《藍皮書》由綜論篇、專題篇、行業篇、案例篇和附錄五部分組成。其中,綜論篇集合了大量業內專家的最新觀點;專題篇對裝備制造業的重機、機床等行業進行專題論述,與去年相比,新增了對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品牌建設問題的研究;行業篇選取了7個代表性行業進行研究;案例篇選取7個國內案例和8個國外經典案例進行研究,嘗試解讀成功企業的成功基因;附錄收錄了裝備工業的數據和中工聯創的部分研究排行。